目錄
導論
第一章物權的根本屬性:絕對性之發(fā)現(xiàn)
第一節(jié)物權概念與性質的歸納
一、從所有權開始:從權能列舉到本質概括
二、物權定義與性質的抽象歸納
第二節(jié)觀察的角度:對物關系與對人關系
一、對人關系與對物關系之分歧
二、對物關系辨析及“對物權”的對人本質
三、物權對人關系的具體內容
四、調和與折中的努力
第三節(jié)絕對性:物權對人關系本質的最好概括
一、語詞之困境
二、支配與排他:哪個更接近本質
三、從排他性到絕對性
第四節(jié)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標準
一、 物債二分體系對研究物權根本屬性的意義
二、非主流區(qū)分方式:量的區(qū)分
三、主流界分方式:質的區(qū)分
四、物權絕對性在型構二分法體系中的作用
五、絕對性標準對維系二分體系的作用
小結
第二章物權法之構造邏輯:絕對性之確立
第一節(jié)財產權形式的變遷與絕對性的確立
一、邏輯的起點:先法權時代的占有
二、歷史的起點:早期社會的公有制
三、羅馬法所有權觀念:絕對性初步確立
四、日耳曼法和中世紀財產法:絕對性的迷失
五、絕對性的重構:現(xiàn)代物權制度
六、結論
第二節(jié)絕對所有權的制度背景
一、財產權構造的兩種模式
二、觀念基礎:歸屬與利用、私有與公有
三、社會與經濟背景:商貿經濟、市民社會
四、方法論背景:理性與經驗
五、絕對性的實現(xiàn)機制:推定
六、結論:物權絕對性與特定法系文化背景不可分
第三節(jié)康德“理性占有”思想對物權構造的影響
一、以前的所有權理論及其影響
二、康德 “理性占有”思想
三、“理性占有”思想在物權法中的影響
四、結論
小結
第三章絕對性之貫徹
第一節(jié)物權—占有的平行保護體制
一、物權與占有分離對照的邏輯
二、占有制度源流
三、占有性質之辨
四、占有的要件
五、占有保護的法基礎
六、占有的功能與效力
七、結論:平行機制的潛在威脅:占有吞噬本權
第二節(jié)絕對性在物權構成要素中的貫徹
一、絕對性的要求:法律關系三極分立
二、絕對性在物權主體方面的貫徹
三、絕對性在物權客體中的貫徹
四、絕對性在物權要素中貫徹的不平衡
第三節(jié)絕對性在物權法諸原則中的貫徹
一、絕對性原則:物權絕對性的重述
二、法定原則:絕對效力的邏輯要求
三、公示原則:對抗第三人的前提條件
四、區(qū)分原則:絕對性在物權變動中的延伸
五、確定原則:絕對性原則的部分內涵
第四節(jié)物權絕對性的衍生效力
一、效力概說
二、“對抗型效力”:排他、優(yōu)先、追及效力
三、“防衛(wèi)型效力”:物權請求權
四、在執(zhí)行與破產程序中:取回權、別除權、異議權
五、擔保物權效力體系及其辨析(以抵押權為例)
小結
第四章絕對性之動搖:善意取得
第一節(jié)對善意取得的不同論證角度
一、目的論——交易安全論的批判
二、起源論的辨析
三、依據論的檢討
四、善意取得法基礎的層次性
第二節(jié)絕對性與善意取得生成機制
一、善意取得問題的發(fā)生根源:絕對性內在矛盾
二、絕對性的內在矛盾集中于公示方法
三、以善意的要求彌補占有公示缺陷
四、善意取得與絕對所有權制度的變遷
第三節(jié)善意取得與公信力的同構問題
一、同構論與替代論的主張
二、構造基礎的差異
三、同構論與替代論批判
第四節(jié)善意取得與物權絕對性的消長關系
一、擴大善意取得對絕對性造成更大侵蝕
二、“公信”命題下善意取得的擴張傾向批判
三、“物權變動模式”命題下的擴張傾向批判
四、“保護第三人”命題下的夸大傾向批判
五、善意取得的有限性
小結
第五章絕對性之反思
第一節(jié)財產權二分體系的反思及評價
一、對物權債權二分體系的反思
二、反思之反思
三、結論
第二節(jié)不同財產權觀念的沖擊
一、兩種財產權構造模式及其聯(lián)系
二、兩種所有權觀念及其發(fā)展邏輯
三、兩種模式的沖突:所有權的泛化與失靈
四、絕對所有權的“解體”理論及其批判
第三節(jié)絕對性諸原則與意思自治的關系
一、表面矛盾
二、所有權自由與第三人自由的同等實現(xiàn)
三、絕對性諸原則與物權人自治的一致性
四、法定與形式主義之下的更大自治空間
五、法定與強制:在于概念而非實際效果
六、結論
第四節(jié)物權的限制與社會化問題
一、物權的限制及社會化的主要影響
二、物權社會化及限制的正當性反思
三、物權限制及社會化并未否定物權絕對性
四、物權限制及社會化與絕對性的內在一致
五、絕對性內涵的確定與物權科學性
六、結論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