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1
一 青年的界定/1
二 研究的時代背景/5
三 研究的理論背景/8
四 本書的結構/22
第二章 幸福的概念與理論/28
一 幸福的概念發(fā)展/28
二 幸福感的界定/34
三 幸福感的現代理論視角/39
四 幸福感的具體影響因素/53
第三章 發(fā)展視角下社會資本對幸福的作用/68
一 社會資本概念在兒童與青年領域的延伸/68
二 社會資本在個體發(fā)展中的作用/71
第四章 青少年社會資本研究的局限性/82
一 “社會資本”概念的操作性爭議/82
二 缺乏“主體”視角的研究/84
三 缺少歷史與文化變遷的視角/85
四 忽略社會資本的“陰暗面”/87
第五章 大學生性格特點、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幸福感的關系/89
一 研究緣起/89
二 研究框架與假設/93
三 數據來源/95
四 變量與測量工具/96
五 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方法/100
六 研究結果/103
七 討論/112
八 小結/123
第六章 青年勞動力的社會資本與幸福感/127
一 研究緣起/127
二 研究內容/129
三 研究假設/133
四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134
五 研究結果/136
六 討論/144
七 小結/151
第七章 社會資本的負面效應:“L”的個案分析/154
一 問題的提出/154
二 研究問題/157
三 研究視角與方法/157
四 L的日常生活——危機四伏/164
五 L的幫派生活/185
六 后幫派生涯——浪子能否回頭/197
七 社會工作干預建議/203
八 本研究的貢獻與不足/206
第八章 社會資本與身份認同:云志的個案分析/209
一 問題的提出/209
二 身份認同理論回顧/212
三 偏差行為的界定與研究/218
四 研究方法/221
五 云志的社會資本現狀/226
六 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身份認同/238
七 社會工作介入的思考/253
八 小結/261
結 語/263
參考文獻/266
附件一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問卷/298
附件二 云志的圖片/307
致 謝/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