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論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及其有效性問題研究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及其有效性問題研究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及其有效性問題研究

定 價:¥38.00

作 者: 劉新全
出版社: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4638320 出版時間: 2017-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7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基于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內涵和機制的界定,《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及其有效性問題研究》提出了評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行為一過程”方法,并以此方法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狀況進行了評估與致因分析,尋求導致接受行為有效性不盡如人意的癥結所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發(fā)生的內外機制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為基礎,本研究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方案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改進的范圍與方式的擇定原則,并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調適與功能提升、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與主體自覺方面進行分別闡釋。

作者簡介

  劉新全,1979年生,山東昌樂人,法學博士,棗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的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等省部級課題3項,出版專著1部(合著),發(fā)表論文10余篇。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立論緣起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二)國內研究綜述
三、研究意義
四、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創(chuàng)新與不足
(一)創(chuàng)新之處
(二)研究缺陷與不足
第一章 立論基礎與知識依據(jù)
一、立論基礎
(一)“現(xiàn)實的人”,人的現(xiàn)實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
(三)現(xiàn)實生存的“現(xiàn)代”境遇及其對接受主體與接受行為的規(guī)定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jù)
(一)生活決定意識
(二)入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三)需要是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
(四)“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
(五)“服從于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合力
三、相關學科知識借鑒
(一)特殊的“受眾”:傳播學受眾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契合
(二)主客體雙重建構:接受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契合”
(三)框架約束:行為科學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規(guī)定
(四)本質一致性:社會化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研究的啟示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內涵界定與發(fā)生機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內涵界定
(一)行為與接受行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發(fā)生依據(jù)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定義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發(fā)生的行為機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內部發(fā)生機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外部機制
(三)互相依存、協(xié)同影響:內外部機制的辯證關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要素及其評估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要素
(一)有效前提:需要與誘因的契合
(二)有效發(fā)動:生成接受動機
(三)有效衍化:從認知、情感到意志、信仰
(四)有效調整:結果回饋與行為反應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的“行為~過程評估方法
(一)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評估方法的評析
(二)接受行為的過程性與“行為一過程”評估方法
三、“行為一過程”評估方法下的接受有效性評估結果
(一)前提:內在需要旺盛與有效誘因不足
(二)動機:求成求才中的功利色彩
(三)認知:豐富的知識性認知與相對模糊的價值性認知
(四)情感:感性認同正向與理性基礎不足
(五)意志一踐行:有效轉化不足
(六)結果:信以為“真”與信以為“值”的糾結
四、癥結與致因分析
(一)癥結所在
(二)致因判斷
第四章 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一)環(huán)境影響:結構及其作用方式
(二)教育影響:結構及其作用方式
二、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具體分析
(一)社會經濟環(huán)境因素
(二)政治環(huán)境因素
(三)文化環(huán)境分析
三、教育因素影響的具體分析
(一)教育者因素
(二)教育內容和教育媒介分析
第五章 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的內部因素分析
一、接受者主體性發(fā)展
(一)主體性生成的基礎性要素:個體生理與心理發(fā)展
(二)主體性發(fā)展的階段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階段性特征
(三)主體性的階段性轉化不暢甚至斷裂
二、接受主體之需要:現(xiàn)實性與功利性
(一)接受主體需要的現(xiàn)實性
(二)滿足需要途徑的功利性
三、接受主體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一)情感:旺盛與敏感并存
(二)意志:低自覺與高依賴
(三)價值取向的偏移
四、接受主體的能力
(一)求知欲強,有敏銳的認知能力然分析鑒別能力弱
(二)獲取與驗證信息能力強大但過度依賴即時搜索與網(wǎng)絡
(三)實踐能力不足
結論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有效性的探索
一、主體自覺:接受主體的自為與超越
(一)思想政治素質“狀態(tài)差距”及其影響的自我確認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價值的自我確認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定向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監(jiān)控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超越
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調適與功能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調適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
三、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
(一)增強人民獲得感的經濟環(huán)境
(二)廉潔與回應性的政治環(huán)境
(三)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