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喜觀津沽《清明上河圖》(高成鳶)
社會與文化
近代天津典當業(yè)述略(任云蘭)
近代中國城市糞溺治理
——以天津為例(任吉東)
清代內務府鹽商透視
——以長蘆鹽商王惠民家族為例(吉朋輝)
“合作下的反抗”:淪陷時期天津律師的生存環(huán)境與策略(王靜)
近代國家、社會間的互動、沖突與博弈
——以天津地區(qū)五四運動為考察對象(楊興?。?br />天津的洋務教育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天津教育的影響(張紹祖)
“地下”唱酬
——“文革”時期的夢碧詞社(楊傳慶)
民國中期(1929—1937)天津昆曲演出狀況(王興昀)
“京津冀文化圈”的思考(章用秀)
媽祖信仰與天津方言文化(譚汝為)
天津地域舞文化探源(高惠軍)
“德律風”在中國的傳播(井振武)
風俗與史跡
三河五岸在天津城市發(fā)展中的作用(尹樹鵬)
天津水西莊空間布局探究(葉修成)
水西莊文獻中的大悲院(韓吉辰)
靳云鵬與大悲院(周利成)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從哪攻進天津城(王和平)
呂祖堂中的義和團史跡(羅丹)
李公祠后兩學堂(高偉)
早春園軼事(楊力)
淪陷初期曹家花園的日常管理(徐燕卿)
天津光復后國民黨政府接收曹家花園始末(王冬)
芻議北洋(天津)大學堂之初創(chuàng)(唐越)
五四運動中的北洋大學(李學智)
天津法政講習所與北洋法政學堂(劉國有)
從地名看北洋大學得名與天津城市發(fā)展
——兼議名校地名的法律保護(劉利祥)
《千字文》地名:天津緯路與吉林字井(吳裕成)
東天仙茶園與致安里(張振東)
上世紀30年代的楊柳青年畫改良(方博)
張兆元與《海防圖議》(陳兆軍)
靜海工商業(yè)調查中的獨流鎮(zhèn)(李琦琳)
漢沽鹽漁文化(王雅鳴)
永利工廠慘?。ɡ罴t路)
穆旦致巴金信中的天津地震(楊仲達)
萬國體育會與民園飛人大戰(zhàn)(金彭育)
人物與事件
蔡元培與北洋大學(葛培林)
北洋大學初期連中三元探源(劉宗江)
天津進士焦駿楓與焦氏家族考略(王勇則)
“翻譯了整個中國”的津門才子楊憲益(馮智強)
鬻文為生的劉云若(管淑珍)
劉云若的簽名本(侯福志)
姚靈犀與楊宇霆(張元卿)
通敏識時的三位晚清天津才俊(陳鑫)
嚴修與近代天津博物館(郭輝)
羅振玉與金鉞交游考述(孫愛霞)
金鉞交游(孫肇凈)
龔望與津沽名士(張金聲)
佟事跡考述(曲振明)
郎舅學人:楊石先與劉崇(田曉東車志強)
天津道臺喬人杰的一生(趙威)
五省聯(lián)軍的頭號戰(zhàn)將(何德騫)
南市“智商”王潤璞(王慶安)
李耕濤:新中國天津籃壇引路人(甄光?。?br />綜述與隨談
解剖天津人性格的樣本
——《嘛叫天津人·歷史篇》序二(王振良)
我的高考記憶(陳德弟)
開啟魏碑新時代
——寫《王樹秋霍揚碑訪談》的思考(姜維群)
也是都會繁勝錄
——讀《天津快覽》《簡明天津指南》(羅文華)
編纂《京津冀地方文獻全編》的可能性探討(李國慶)
《李存義武學輯注》導讀(閻伯群李洪鐘)
誰參加了天津日本投降儀式(萬魯建)
天津淪陷前后報紙藏品述略(倪斯霆)
故紙上的老字號(由國慶)
中聯(lián)書店(呂明)
回憶黃河道書店(張立?。?br />全運會開幕式上的古畫是《潞河督運圖》嗎?(周醉天)
松風畫會皇室繪畫的拍場氣韻(王妍妍)
從孫犁手跡看其晚年生活與心態(tài)(劉運峰)
論文解味之跡落月屋梁之思
——周玉言致寇夢碧信函二種(魏暑臨)
靜海考察札記(羅艷春)
明代的靜海方志(李佳陽)
《新天津報》為何不改大報(劉禮賓)
“《日出》”在天津誕生
——紀念曹禺先生經典劇作《日出》發(fā)表80周年(王海冰)
磁帶、歌星“天津造”(張輝)
愛藝術,愛逛博物館(齊玨)
文化美景看“西岸”(王金萍)
名滿東瀛天津栗(周夢媛)
附錄
交流探討共尋真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綜述(萬魯建)
碰撞與闡釋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第一組討論小結(尹樹鵬)
促進與提升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第二組討論小結(楊仲達)
創(chuàng)新與共鳴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第三組討論小結(萬魯建)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征稿啟事(杜魚)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邀請函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文章目錄
第五屆問津學術年會日程
后記:我的問津五年(余亦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