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天文、氣象觀測的記錄、傳說和故事的歷史文獻,十分豐富。歷代官方組織或地方民間編寫的許多史志、典籍,都有天文、氣象、物候及自然災害等方面的觀測記載。我國早有文字記載的氣象觀測方面原始檔案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經研究發(fā)現(xiàn),殷墟甲骨文卜辭中不但有各種天文、氣象、物象等觀測文字,而且有天氣預測和實況的記載。從考古學家對1936年出土的一片殷墟卜辭進行的研究表明:公元前1217年中國不僅已能做出10天的天氣預報,還有連續(xù)10天的天氣預測及實況記錄。 \n周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國家對天氣氣候的變化也就越來越重視,從中央到各諸侯列國都設有觀天、祭禮的場所,稱為“靈臺”“明堂”。 \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戰(zhàn)亂,社會不穩(wěn)定,各國都非常重視觀天占候。有每逢節(jié)氣日歷記錄物候和天氣的傳統(tǒng),《左傳》中就記錄了許多關于云和大氣光象的觀測結果并首次論述了“八風”(八種風向)?!豆茏印分幸灿袣夂颉⒐?jié)氣、物候方面的論述,明確提出了清明、大暑、小暑、始寒、大寒五個節(jié)氣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