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近代建筑在本質上已形成一種獨特的區(qū)域建筑文化現(xiàn)象。在文化上,道外形成了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以中西交融為鮮明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在哈爾濱近代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氛圍中可謂獨樹一幟;在建筑上,則形成了以中國的民間工匠為創(chuàng)作主體,以模式化的外廊式樓院布局、多層面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強烈的民俗意趣為典型特征的道外近代建筑,成為道外區(qū)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觀的文化表征,與哈爾濱中東鐵路附屬地內的建筑文化形成鮮明對照。鑒于道外近代建筑所反映出來的傳統(tǒng)建筑的現(xiàn)代轉型、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以及道外特有的民俗文化氛圍等多方面的內容,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建筑本身所能解析的范疇,因此《碰撞與交融:哈爾濱道外近代建筑文化解讀》借用了人文學科的相關文化理論和概念,如文化地理學中的文化區(qū)、文化擴散、文化整合等以及民俗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和闡釋了這種建筑文化現(xiàn)象的成因及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探尋了影響其形成的建筑背后的文化動力,以使這種解析更具文化學意義,能更加全面完整地揭示出道外近代建筑的內在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