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當時我已經在A股市場浸泡了14年,我從國家智庫下屬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優(yōu)秀人才身份來到中國香港工作,入職某投資銀行,開始實際操作港股。彼時正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動蕩醞釀期。港股在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數曾達到31638點高位,而在2008年9月16日和17日卻分別跌了1052點和663點,10月27日恒指報收11015點。之后是中央政府宣布4萬億元的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政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帶動港股在震蕩中不斷上揚。10年過去了,港股在2017年11月恒生指數站上了30000點,而我也陪伴港股走過了從峰頂到谷底再到恢復的一個周期。坦率地說,我對港股投資也有一段了解和適應過程。而我*初的做法,和在A股投資無異,這幾乎和所有熟悉A股再接觸港股的投資者是一樣的——容易受券商和財經媒體的影響及鼓動,做一些盲目投資。雖然中國香港股市的主流仍是大機構主導的價值投資,但大眾接觸多也容易獲得的信息卻是來自新聞和社交媒體。從散戶層面看,雖然中國香港本地散戶的投資與A股的風格比較接近,但他們基本不會影響到市場趨勢和主要投資對象。對于習慣于A股的中國內地投資者而言,細價股(低價股)和小型股都很有吸引力。有些人甚至對仙股(股價只有幾港分到幾十港分)躍躍欲試。因為A股投資者習慣于把股票當作籌碼,所以自然覺得市值小、股價低的股票會和A股一樣容易將指數點位炒高,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