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每逢歲末年初,我都喜歡在日志上寫下些文字。雖寥寥數(shù)百字,但其中又有多少辛酸苦辣。此種滋味,豈是他人可以知曉。這期間,或總結一年,少有收獲,不免有點沾沾自喜,聊以自慰;或反省一年,多有懈怠,又以為時不再來,只爭朝夕。孑L子《論語》為政云:“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以志于學為基石,方能做到立而不惑,年過半百,才多少知曉點天命,天命不可違。此間,天道、地道、人道,都各有命數(shù),要知天命還需過不惑之關。需要學會總結自己。反省自己的學術歷程,從1989年發(fā)表*篇文稿開始,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89-1998年這十年,我的學術興趣更多地還是延續(xù)大學的近現(xiàn)代革命史研究,主要是方志敏研究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分期研究。從1998年后到2006年,主要致力于朱熹理學法律思想研究。2004年,出版了個人專著;2006年,又主編了《理學家法律思想研究》。而使自己得以真正成熟,還在于2007年以后這12年,我基本走出了微觀研究的理路,以宏觀視野駕馭自己的思想。這并不是說我放棄了微觀分析,而是從宏觀的問題出發(fā),不再計較點點滴滴,以期尋找更精準的學術面。當然,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在宏觀朱子學與宋明理學法律思想方面,力圖在這里做個開荒者。開荒者開墾的永遠都是新的領地,這或許是我能夠有點學術成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