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譯本的不斷推陳出新并不意味對前人翻譯成果的否定或貶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用更貼近時代的語言重新表達。試問,現(xiàn)在的年輕讀者還能去看上個世紀初的林譯小說嗎?五四時期用白話文翻譯出版的外國文學名著,現(xiàn)在人們讀起來也會覺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魯迅、郭沫若的譯文現(xiàn)在讀起來,有時也令人皺眉頭。任何一種語言都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fā)展,而文學作品是反映時代的定型產物,它只能作為文化遺產而存續(xù)下去。對于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沒有出現(xiàn)新的譯本,前人的譯本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語言當下的時代感,就會出現(xiàn)翻譯文化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狀態(tài)。文學翻譯不是一枝獨秀的花壇,而是百花爭妍的園圃,萬紫千紅應是它的本色。這套叢書的選擇和編輯,主要是本著適應當代年輕讀者的語言和口味而操作的,是否能適合大多數人群,也是一種嘗試。這套叢書若能實現(xiàn)編者的初衷和使命,就應視為如愿以償。當然,它也會成為中國翻譯文學出版史中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