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澤克從主體性的維度論證了意識形態(tài)問題,試圖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重構笛卡爾以來的理性主體。圍繞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從齊澤克所謂的當代學術中兩對皮影戲主角出發(fā),闡釋主體性的論證模式,將??碌膬魝€人主體、哈貝馬斯的交往主體、阿爾都塞的偽主體以及拉康的幻想主體逐一布展,由此推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才是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幻象建構欲求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斷分裂、閹割,淪落為能指的主體,最后陷入到崇高客體的支配中。通過崇高客體不斷填補其空位,在填補空無的同時,主體通過心理的認同和移情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由此,主體如若想重新獲得自我,只能通過穿越崇高客體的幻象。然而,主體的分裂和閹割總是有殘余。主體閹割之后的剩余快感是其無盡的鄉(xiāng)愁,它成為主體永遠不可能性的意識形態(tài)祛蔽。在犬儒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下,這種剩余快感最終成為無物的崇拜和無主體的迷戀。齊澤克主體性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實質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嫁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縫合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這種結合彰顯出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間性、幽靈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論特征。但是,這種縫合顯然不可能完美無瑕。在理論上,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陷入了后結構主義的窠臼中;在實踐上,滑入了后馬克思主義的泥沼之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批判性的考察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提供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