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前,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在中國常被稱為“重癥肝炎”或“重型肝炎”,當時“肝衰竭”這一術語在國內學術期刊上很少應用,各種研究以及指南也多是從重型肝炎的角度而不是肝衰竭的角度進行的。而在歐美國家,習慣將這些病因不同但具有相似病理生理的過程,統(tǒng)一采用功能診斷“肝衰竭”。由于我國的“重型肝炎”與國外的“肝衰竭”這兩個概念之間不是簡單的對等關系,這使得我國的臨床醫(yī)生很難在這一領域進行國際學術交流。2006年10月,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制定了我國第一部《肝衰竭診療指南》,進一步指導和規(guī)范了我國肝衰竭的臨床診療。此后,我國的相關研究逐步開始從肝衰竭角度進行。目前,肝衰竭的治療仍是世界性難題,國內外肝病會議均將此列為重要的討論議題。通過國內外學者不斷探索,在有些方面已經形成了一致性的意見。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成立了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制定了國際上首部人工肝指南——《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治療的操作指南》;2005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發(fā)布了《急性肝衰竭處理的建議》;2006年10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肝衰竭診療指南》;2009年,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識》;2013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及歐洲肝病學會(AASLD/EASL)共同提出了以多臟器功能衰竭和發(fā)病3個月內高病死率為核心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定義。上述資料是我們肝衰竭診治中重要的參考資料。我們團隊對肝衰竭診治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余年的潛心研究,創(chuàng)建了獨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李氏人工肝系統(tǒng)(包括李氏非生物人工肝、李氏生物人工肝和李氏混合型人工肝),在實際應用中顯著降低了肝衰竭的病死率。研究還發(fā)現(xiàn),肝衰竭患者存在微生態(tài)失衡的現(xiàn)象,而益生菌干預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為肝病重癥化防治創(chuàng)建了新的理論和策略;團隊還應用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肝衰竭模型(豬)并獲得成功。以上的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笆晃濉焙汀笆濉逼陂g,肝衰竭作為重點研究領域,列入了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浙江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率領國內優(yōu)勢單位和科技力量,開展了肝衰竭的發(fā)病機制、預后預測和治療新方案、新技術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為降低肝衰竭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本書中的觀點是我們團隊長期肝衰竭研究工作的總結,以及對國內外肝衰竭研究現(xiàn)狀的體會,希望能對專業(yè)同道有所幫助,以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的開展,從而最終提高我國肝衰竭的診治水平。如有不妥之處,望同道們批評指正。最后,感謝我的團隊,感謝陳春雷、陳佳佳、陳平、郝紹瑞、李君、劉小麗、吳仲文、徐小微、楊芊、章益民、朱丹華(姓名按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參與本書的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