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國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個主題,建筑、雕塑、繪畫、瓷器、啤酒、香腸、汽車、貨幣……以“物”串連起德國政治、文化、藝術等數百年歷史變遷。 在過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個新的德國誕生了。 我們對這個新生的德國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眾又是如何認識他們自身的? 尼爾? 麥格雷戈認為,對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來說,想要構建一段清晰連貫又全面的德國歷史都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在地理層面還是歷史層面,德國總是動蕩的。它的邊界也在不斷地游移。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伊曼努埃爾? 康德的故鄉(xiāng)——柯尼斯堡現今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德國偉大的作家約翰? 沃爾夫岡? 馮?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發(fā)現了德國藝術與歷史的特質,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國境內。本書講述的內容時間跨度長達五百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德國由眾多獨立的政體組成,而每一政體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1914 年以前的德國人或許會講述的那些自己民族與國家的動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諸多事件摧毀了。 或許德國的歷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廣泛共享的記憶、意識與經歷。對它們中的一部分進行檢視便是本書的目的。從十五世紀古騰堡發(fā)明的現代印刷術開始,作者選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國仍然能引起共鳴的對象與觀念、人物與場所,比如德累斯頓的瓷器及其廢墟中的碎石瓦礫、包豪斯的設計和德國香腸、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營門,以此向我們展現它的集體想象。 還從來沒有一本書如此這般地講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