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共同體與共同體藝術
1. 文藝復興
2. 藝術家職業(yè)化
3. 浪漫主義
4. 我們所接受的藝術定義
5. 共同體藝術
第二章 中國藝術理論的起源
一 道與理
1. 道
2. 事物之理
3. 魏晉玄理
二 道的體驗與神秘主義
1. 體驗方式
2. 與道合一
三 藝術作為通向道的路徑
1. 工具與機器
2. 大地與世界
3. 不確定性
4. 身體性:與道合一
第三章 作為藝術的儀式
一 禮儀的符號構成
1. 符號與編碼
2. 編碼基礎
3. 儀式與共同在場
二 儀式的理性化
1. 儀式的改造
2. 理性化運動
三 禮樂的藝術精神
1. 教化理論
2. 禮樂的衰落
3. 禮樂精神的公共性
第四章 共同體藝術傳統(tǒng)中的士儒
一 儒學與科舉
1. 儒學的興起
2. 科舉制度
二 官僚與藝術家
1. 士人的身份意識
2. 士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
3. 士人藝術的局限
三 士人藝術的特征
1. 作為生活整體的藝術
2. 傳統(tǒng)藝術理論的特征
第五章 從共同體到現代
一 空間語義
1. 空間語義的生產
2. 擁擠是空間再生產的條件
二 主體的生存空間
1. 從農田到車間
2. 職位:空間與操作
3. 主體:可售的操作
4. 主體關系:空間索引與操作關系
三 現代視覺狀況
1. 傳統(tǒng)的視覺規(guī)訓
2. 傳統(tǒng)視覺形象
3. 視覺化觀看
第六章 共同體的現代景觀
一 從共同體到共同體象征
1. 傳統(tǒng)城市街頭
2. 景觀與生活的分離
3. 共同體象征
二 景觀變遷的動力
1. 復制新奇
2. 景觀消費
3. 夢幻景觀
4. 生產方式與景觀變遷
三 景觀中的共同體
1. 景觀生產中的權力
2. 景觀的視覺性
3. 景觀的視點
四 景觀美學
1. 權力與感性
2. 文化句法
3. 生活寫入景觀
4. 失守空間的路標
第七章 縫隙與共同體藝術
一 縫隙空間
1. 空間縫隙化
2. 縫隙化生存
二 縫隙化空間分析
1. 趨中心性
2. 縫隙的復雜地形
3. 縫隙空間社會學
4. 挪用、滲透
三 共同體與縫隙空間
1. 占領與政治
2. “占領區(qū)”的景觀特征
3. 革命的困境
結語:最低限度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