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早年流傳于廣東、廣西、福建各地。據傳此拳初為嚴詠春所創(chuàng),故名“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命名詠春。年長前輩亦稱之為“盲拳”或“歸家拳”。手法有擒拿及穴位攻打,快速狠毒;腳法有生死踢法以及摔跌打法,所以不輕易傳授及顯露于人前。但在今天,詠春拳雖受各方面影響卻是流傳范圍廣的中華武術拳種,并在海內外得到快速發(fā)展。詠春拳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民間其他流派武技的熏陶和影響,以人體結構、關節(jié)活動及人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tǒng)的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而成為一種十分科學化和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拳術,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它拳快腳疾而防守嚴謹,馬步靈活,攻守兼?zhèn)浼笆毓ネ?,注重剛柔并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在由古至今傳承中由傳統(tǒng)拳理、拳論、心法、手法、踢法,內煉和外煉法,象形取意等創(chuàng)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樁法和兵器;更配合黐手黐腳練習以訓練與橋手或腿腳搭接后的感覺和反應。拳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肘、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等,來區(qū)別于長江以北的諸多武技。從過去到今天所能看到的所謂祖?zhèn)骰蛄鱾鞯难苌翟伌喝?,真正傳承標準科學或具有詠春風格特點的幾乎很少見了,多數(shù)傳承詠春拳太隨意,導致學或練空耗時間。因此,我們不得不科學地認識詠春拳這門搏擊的拳術藝術,重新校正,本書內容則是以傳世小念頭內功拳法為主,使世界各地的詠春拳修習者能糾正自己的所學所練,是謂不險致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