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優(yōu)秀青年學者趙金剛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整理而成,代表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研究領域年輕一代的較高水準。陳來先生特為作序。 書稿聚焦于朱子的歷史觀,即朱子如何認識和理解“歷史世界”,以及在朱子的內在視域下,歷史世界以怎樣的形態(tài)展現。這樣的論題突破了傳統(tǒng)朱子研究集中于理氣論和心性論等范疇,將哲學與歷史的視界打通,從歷史哲學的角度重新理解朱熹的思想世界。 作者認為,朱子的歷史觀以理氣為骨架,以理勢為經絡,以具體問題為血肉,逐層展開。天理是朱子處理歷史問題的基點,與理不離不雜的氣則是他處理相關問題的另一要素。理氣關系構成了朱子理解歷史世界的“子午線”。朱子對于諸多歷史問題的處理,都要從這一關系構成的基本問題來展開和理解。理氣關系中較為重要的則是“理一分殊”,這是歷史世界的基準構架與模式,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都可以看作是理一的分殊,是理通過氣具體展現的圖景。理勢關系則是理氣關系的具體化,它處理的是歷史中“變”與“不變”的問題,尤其是價值與歷史變化的關系。理勢關系還涉及歷史變化中規(guī)律、法則如何起作用這一問題。理與氣、變與不變等最終落實到對具體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判當中。三代與漢唐構成了朱子歷史世界的分水嶺,三代是天理充分體現的世界,而漢唐則意味著天理有待實現。如何看待三代漢唐,具體體現了朱子對于理氣、理勢關系的把握。朱子與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辯”、朱子對三代漢唐諸多問題的理解,都是沿著理氣、理勢關系而具體展開的。而這些思考,最終還是指向朱子自身生活的世界。這一“歷史世界”與“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相互影響——現實的歷史影響著朱子對于古和道的思考,而思考道展現的諸多歷史時代終究是為了在本朝實現回復三代的理想?;貜腿?,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學的功夫把握天理,最終在現實中實現天理。 本書主要采取哲學史的視角,兼顧史學史的相關問題,同時著力避免“套”用西方歷史哲學或某種機械的歷史觀構架分析朱子,盡量從朱子自身的視角來分析問題,避免給朱子的思想貼上諸如“循環(huán)論”等“標簽”。從天理視域出發(fā),即希望盡可能回到“朱子本身”,如其本然地理解他的關注、他的思考、他的焦慮,因此本書可以視作是對朱子歷史認識的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