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種其他藝術像文學那樣,能夠在虛幻的場景和人物身上生動形象地將惡表現出來。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人物和荒誕不經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惡有了具體的表現;在心理分析小說和巴洛克時期高貴人物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故事中,惡的描寫有了心靈上的透徹、尖銳的深度;在戲劇中,惡贏得了一種災難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動力。然而,從浪漫派開始,文學才脫離了從道德的角度上看,把惡置于人性的陰暗面上的觀點的束縛。文學將在一種綱領性的意義上變得與道德無關,并且在聳人聽聞的罪行中,在欲念的深淵里和暴力的恐怖中發(fā)現惡的審美魅力。在本書中,彼得-安德雷·阿爾特探究了各種類別的作品,諸如悲劇、偵探故事以及幻想小說、恐怖故事和戰(zhàn)爭報道等,惡的美學通過放縱、逾越、重復和諷刺改寫的結構得出了一個大致輪廓。在從歌德經過霍夫曼、雪萊夫人、波德萊爾、于斯曼、王爾德、格奧爾格、卡夫卡直到容格爾和利特爾的歐洲文學廣闊的光譜上,人們注意到了有一種惡的現象學,這種惡的現象學直至今天一直意味著一種道德丑聞。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對奧斯維辛之后惡的美學和倫理學準則進行了思考,這種倫理學準則也規(guī)定著后現代條件下文學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