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年中,《班門》各板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取經、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不論是營造,是設計,都是以人的尺度進行的,不論多么宏大的作品,最終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在本期中,我們將訴說歷史上人類對月球的測繪與幻想,也講述一個“90后”年輕人從一枚小郵戳開始的收藏故事;我們思考圓形城市的人類烏托邦精神,也具體呈現(xiàn)一座現(xiàn)代圓形劇院的建筑過程。你能在一把龔扇的編織過程中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能在草間彌生標志性的圓點中看到現(xiàn)代性的視覺面目。你會看到,這本書的內里流淌著深刻的血液,肌膚上又紋飾著象征未來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題材的小局部,也可以從瑣碎的日常生活觀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