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石叻紀事
古代新加坡的地名
晚清海外筆記中的新加坡
《勤勉堂詩鈔》中的新加坡詩篇
“與君話冷炎州月”:新華古典文壇紀實
十九世紀中葉沙俄戰(zhàn)艦在新加坡
天福宮發(fā)現“光緒御筆之寶”
光緒真跡之重大歷史意義
維多利亞女皇雕像記
英女皇登基60周年慶典緒言
國家博物館華人銅像之謎
從碑文資料看恒山亭
新加坡的“清明上河圖”
新加坡的“紫禁城”
新加坡文化與文化新加坡
又一辛卯年
從“麗的呼聲”想到《叻報》
重建“南生園”芻議
歷史地標的瑕疵
金鐘大廈不只是一棟大廈而已
“善與人同 和衷共濟”:關于新加坡同濟醫(yī)院的幾個問題
從陳金聲紀念噴泉談起
崇文閣與萃英書院
古色古香的天福宮
豆腐街昔日繁華今何在
古建筑的生命力在于慶典活動
風雨牛車水
虎豹別墅應有的定位
武吉布朗還有哪些秘密?
從“咖啡山”風云談到古跡保存問題
談新加坡福建會館的“遷都”
轉型中的晚晴園
宗鄉(xiāng)總會與新加坡華人歷史研究
宗風遠鬯 與時俱進:新加坡宗鄉(xiāng)總會對華族文化的貢獻
可作為華社軟實力機構
關于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斷限
SG50:2015年的回望
第二篇 風流人物
新加坡歷史懸案中的曹亞志
大伯公是誰?
傳統(tǒng)與前衛(wèi):難得一見的先賢文獻
真正的“雙文化”人才
“笑余九載新洲住”:炎州冷宦左秉隆
養(yǎng)正學校切莫忘了葉季允
想起林文慶醫(yī)生
梅花五月又逢卿
新加坡閩籍人士的社會正能量
“敢將先賢較前賢”:從薛佛記到陳嘉庚
鐵血情長:
薛有福的“情書”與林謀盛的“家書”
點評《星洲頭家》
從祭奠佘有進想到林義順墓園之謎
三慶大典緬懷新加坡蔡氏先賢
數風流人物:談陳金聲·陳武烈·陳育崧
第三篇 源長流遠
新中兩國交往大事記:(三世紀至1950年)
“清宮秘檔”中的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
“我視新洲成舊洲”:左秉隆與新中關系
大時代的“風向標”:新華甲午人物五個人
北洋水師三訪新加坡的若干秘辛
林義順八十年前的中國大西北計劃
南僑機工紀念雕塑為何選址晚晴園
僑匯·僑批·民信業(yè):新加坡僑匯與民信業(yè)
百年跨國兩地書
閩南文化研究的若干問題:以新加坡華人史研究為案例
“似此星辰非昨夜”:同德書報社105周年慶
“何日請纓提銳旅”:孫中山與新加坡辛亥人物
重啟“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
第四篇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
新華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1965~1986年)
編纂《新加坡華族史論集》的動機與意義
“但開風氣不為師”:出版《世界福建名人錄?新加坡篇》的意義
“一萬年來誰著史”:重返宗鄉(xiāng)總會緒言
辛亥革命百年祭
“國大新加坡歷史獎”的遺憾
民間修史:《新加坡華人通史》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