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森林經營方法概述
1.1.1 經營思想
1.1.2 經營方法
1.2 德國森林經營簡述
1.2.1 森林概況
1.2.2 聯邦政府的林業(yè)政策與森林資源管理體系
1.2.3 德國森林經營發(fā)展簡史
1.2.4 森林經營模式
第2章 森林空間結構分析
2.1 空間結構分析途徑
2.1.1 經典的植被生態(tài)學途徑
2.1.2 現代森林生態(tài)和森林經理學方法
2.2 空間結構描述
2.2.1 林木空間分布格局
2.2.2 林木大小差異
2.2.3 樹種混交程度
2.2.4 林木密集程度
2.3 森林結構比較方法
2.3.1 群落相似系數
2.3.2 K-S檢驗
2.3.3 遺傳距離
2.4 空間結構恢復與重建
2.4.1 重建方法
2.4.2 距離模型
2.5 基于混交度的林木種群分布格局測度方法
2.5.1 混交度判定種群分布的理論基礎與方法
2.5.2 DM方法在天然混交林中的應用
2.6 空間結構參數二元分布
2.6.1 二元分布概念及數學描述
2.6.2 結構參數二元分布
2.6.3 群落空間結構二元分布特征
2.6.4 種群空間結構二元分布特征
第3章 林分狀態(tài)調查與分析
3.1 森林群落的識別
3.2 群落最小面積的確定
3.2.1 植被生態(tài)學方法
3.2.2 統計學方法
3.3 數據調查方法
3.3.1 大樣地法
3.3.2 樣方法
3.3.3 無樣地法
3.4 狀態(tài)分析
3.4.1 林分空間結構
3.4.2 林分年齡結構
3.4.3 林分密度
3.4.4 林分長勢
3.4.5 頂極種的競爭
3.4.6 森林更新
3.4.7 林分樹種組成分析
3.4.8 林分直徑分布
3.4.9 林分樹種多樣性
3.4.10 林分各樹種優(yōu)勢度分析
3.4.11 林分空間結構參數計算
3.4.12 林分自然度評價
3.4.13 林分經營迫切性評價
第4章 森林生長模型
4.1 生長模型
4.1.1 數據要求
4.1.2 全林分模型
4.1.3 直徑分布模型
4.1.4 單木生長模型
4.1.5 模型評價與檢驗
4.2 森林立地
4.2.1 立地質量
4.2.2 地位指數
4.3 林分密度
4.3.1 密度
4.3.2 競爭指數
第5章 森林經營模擬
5.1 經典疏伐模擬
5.1.1 林分水平疏伐模擬
5.1.2 徑級水平疏伐模擬
5.2 林分空間優(yōu)化經營模型
5.2.1 目標函數及其約束條件
5.2.2 目標函數解析
5.2.3 約束條件的解析
5.2.4 優(yōu)化經營決策
5.3 經營模型評價
5.3.1 經營模型評價方法
5.3.2 經營模型的評價指櫪
第6章 結構化森林經營
6.1 結構化森林經營的經營理念
6.2 結構化森林經營的理論基礎
6.2.1 結構的重要性
6.2.2 結構的可解析性
6.2.3 健康森林的結構特征
6.3 結構化森林經營的目標和原則
6.3.1 經營目標
6.3.2 經營原則
6.4 結構化森林經營方法與技術
6.4.1 林分狀態(tài)類型劃分
6.4.2 森林經營方向確定
6.4.3 林分結構調節(jié) 技術
6.4.4 作業(yè)設計
6.4.5 效果評價
6.5 結構化森林經營案例分析
6.5.1 東北紅松闊葉林經營實踐
6.5.2 小隴山銳齒櫟天然林經營實踐
6.5.3 貴州常綠闊葉混交林經營實踐
6.6 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應用操作的“五字一句話”
6.7 結構化森林經營之評價
6.7.1 結構化森林經營“培育健康森林的目標”符合現代森林經營理念
6.7.2 結構化森林經營遵循結構決定功能的系統法則
6.7.3 結構化森林經營依托基于相鄰木關系的林分空間結構量化分析方法
6.7.4 結構化森林經營的模板是健康森林的結構特征
6.7.5 結構化森林經營恪守了德國近自然森林經營的原則
6.8 結構化森林經營與其他森林經營之異同
6.8.1 與傳統森林經營的區(qū)別
6.8.2 與近自然森林經營的區(qū)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