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論文集》,是中國國內第一部專門發(fā)表建筑史研究論文的學術叢書,由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于1964年,本書為第36輯。本輯共收入論文17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技術、中國城市史、古典園林、鄉(xiāng)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護、現代建筑理論等領域。林源和王澤喧的論文對唐代大明宮太液池南岸的廊廡建筑遺址做了復原探討;《〈法式〉緣何無“漆作”?》一文推測了《營造法式》中沒有漆作的原因;趙兵兵的論文對義縣奉國寺的彌陀閣作了復原探討;姜錚、李沁園和劉暢的論文根據2010年的補測數據,分析了西溪二仙宮后殿的大木設計規(guī)律;杜雁和陰帥可的論文考證辨析了明成祖敕建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數量;李敏的論文在調查和實測的基礎上,分析了?f直保圣寺的天王殿;《關于康熙年間圓明園始建問題的考辨》一文討論了圓明園的始建時間、位置和初始規(guī)模;傅志前的論文圍繞蘇州曲園對俞樾的造園思想做了研究;《元江南岸梯田村寨的宏觀空間特征研究》探討了以哈尼族為主的云南元江南岸梯田村寨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梅州傳統(tǒng)民居文化地理研究》分析了當地民居文化的演變規(guī)律;劉捷、王昕和郭華瞻的論文探討了1900年前后北京城的鐵路建設對城市格局產生的影響;彭長歆的論文論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為低收入者設計的平民住宅;《天梯山石窟塑像壁畫虛擬復原保護研究》探討了數字化與數字模擬技術在文物保護復原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臺灣地區(qū)現代佛教建筑初探》對臺灣的現代佛教建筑做了介紹和論述;崔隴鵬和張鈺曌的論文分析比較了中日兩國傳統(tǒng)“舞臺”的歷史演化與空間形態(tài);林琳的論文探討了日本東大寺鐘樓的模度制;白穎的論文從冊封體制的角度,對韓國景福宮慶會樓展開研究。本書反映了近年來關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學術代表性的重要文獻,對建筑歷史的進一步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對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人員吸取歷史經驗、從事設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書既可作為建筑歷史專業(yè)工作者的研究資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yè)的歷史理論教材,又可作為讀者了解建筑演化與城市變遷的實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