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位于毛烏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為例,本書從環(huán)境人類學的視角研究建國以來內蒙古草原牧區(qū)經歷的環(huán)境和社會變遷。在長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的脫嵌”的概念。筆者認為,傳統(tǒng)時代自然與人處于互相嵌入的關系,融合滲透為一體。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動性和整體性的一種表征。然而隨著現代國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話語影響,自然與人的關系變得分裂和對立起來,自然淪為人類作用于其上的客體。我們看到,無論是人民公社時期強調用集體力量“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還是改革開放之后以個體為單位“對自然的理性規(guī)劃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紀以來環(huán)境保護語境下以國家項目的形式“對自然的拯救”,都是屬于“自然的脫嵌”的不同形式,而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態(tài)悲劇的思想和社會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