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
1.1 選題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問題
1.4 理論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杜甫詩歌譯介歷史和現(xiàn)狀
2.1 歷時分期 2.1.1萌芽期: 1741—1899年 2.1.2發(fā)展期: 1900—1949年 2.1.3繁盛期: 1950—1999年 2.1.4平穩(wěn)期: 2000年至今
2.2 譯者模式
2.3 翻譯模式
2.4 編排模式
第3章杜甫詩歌英譯接受程度和對目的語詩學的影響
3.1 再版情況
3.2 文學史和文學選集的收錄
3.3 讀者反應
3.4 對目的語詩學的影響
3.5 杜甫形象的流變
3.6 走進世界文學的杜甫
第4章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杜甫詩歌英譯比讀
4.1 從符號學到社會符號學翻譯研究 4.1.1符號學兩大源頭 4.1.2符號學的多元發(fā)展4.1.3國內外符號學翻譯思想的發(fā)展
4.2 漢語古詩英譯的符號學視角 4.2.1漢語古詩英譯研究回顧 4.2.2漢語古詩的符號特征
4.3 社會符號學意義與杜甫詩英譯比讀 4.3.1意義的概念 4.3.2指稱意義再現(xiàn)4.3.3言內意義再現(xiàn)4.3.4語用意義再現(xiàn)
第5章杜甫詩歌英譯的社會符號意義再現(xiàn)
5.1 可譯性5.1.1指稱意義5.1.2言內意義5.1.3語用意義
5.2 制約因素5.2.1原作5.2.2譯者5.2.3讀者
5.3 翻譯過程
5.4 翻譯原則
5.5 翻譯策略
5.6 復譯
第6章結語
6.1 總結與討論
6.2 局限與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