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官鎮(zhèn))人,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但至遲在戰(zhàn)國中前期?!独献印吠兑捉洝?、《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為上下兩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第三十八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杏兄鴺闼氐奈ㄎ镏髁x觀點和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