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糧食種植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麥、豆、高粱的比重提高和粟谷比重及地位下降,來自美洲的糧食作物隨著種植范圍的擴大逐漸成為華北平原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種植呈點塊狀分布,且其種植面積和產量隨政府鼓勵政策的興衰而起伏。這一系列變化對糧食安全、種植制度、飲食生活、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促成了兩年三熟制的形成與成熟,增加了糧食總產量,緩解了華北平原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糧食危機;促進了糧食商品化的發(fā)展;使備荒救災糧食品種增多,應對災荒危機有了更多的選擇;等等。在糧食安全依然面臨威脅的今天,作者研究明清華北平原糧食種植結構的變遷,旨在為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