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史學理論譚史齋論稿六編

譚史齋論稿六編

譚史齋論稿六編

定 價:¥62.00

作 者: 葛志毅 著
出版社: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金景芳師傳學者文庫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7107596 出版時間: 2016-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6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譚史齋論稿六編》在對先秦兩漢典籍系統(tǒng)考察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闡釋了儒家文化的內涵與實質,對中國古代的史學精神及文化傳統(tǒng)展開了專題論述,并對史前文明和兩漢經(jīng)學進行了具體考證、論述,是史學界研究這一問題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

作者簡介

  葛志毅,1947年11月8日生于哈爾濱市,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88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古籍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執(zhí)教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名譽館長,國務院特貼享受者。出版《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等*述十余部,在國內外各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一百六十余篇?,F(xiàn)為大連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二級教授,兼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編委。

圖書目錄

最后的士大夫與中國文化——論陳寅恪民族文化之史的研究
小引:陳寅恪的民族歷史文化關懷
一、近于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文化觀
二、關于佛學對中國學術文化的影響
三、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的研究
四、邁向世界學術的努力及向中國史研究本原的回歸
結語:陳氏的家世出身對其學術文化思想的影響
陳寅恪的身世人格及其對中國文化的眷戀崇敬
一、陳寅恪的家族身世及其士大夫情懷
二、道德人格及文化理想上的士大夫精神遺傳
三、以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對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的重鑄
四、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戀慕崇敬
我的老師張政娘先生
黃帝與中華上古文明
史學為中國文化托命之本
一、史學對中國古代文化特質的總體塑造
二、史學與中國古代的倫理社會及王朝國家
三、史學與中國古代的學術智慧
四、近代史學意識的膨脹
五、余論:史學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
釋中——讀清華簡《保訓》
一、天地陰陽中和之氣
二、中、中和與中正
三、中、中正與治道理想
四、極、皇極與中及中正
五、孔子與中庸
六、一個推測:《保訓》之“中”與河圖洛書
七、“保訓”釋義之商榷
東夷考論
一、東夷是上古時期重要的部落集團
二、漢武帝滅朝鮮設四郡及其影響變化
三、淮泗東夷的淵源
四、徐偃王史跡考
論丹砂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文化意義與巴寡婦清其人
一、丹砂在古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廣泛應用
二、丹砂產地及古代對丹砂生產的管理
三、丹砂與古代醫(yī)藥及神仙金丹之關系
四、關于巴寡婦清名氏身份的考察推測
中國古代醫(yī)藥及導引養(yǎng)生諸術考論
一、藥物本草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二、中國古代的醫(yī)療與食療養(yǎng)生
三、導引養(yǎng)生
四、余論:養(yǎng)生諸術的貴族性及其與古代社會文化的關系
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與主體自覺意識
儒學之淵源特質與荀子論儒
一、儒之內涵釋義
二、孔子儒學淵源于周代師儒教育制度
三、孔子儒學對儒的改造
四、荀子論儒家人格道業(yè)
五、荀子以儒為標準的社會類群劃分之說及其意義
《春秋》命義考
一、《春秋》命名辨義
二、《春秋》命義與西周春秋時代禮制間的關系
三、余論:“春秋”概念起于夏商之際與紀年記事方式的形成
論《易·彖傳》所揭“時”“時義”“時用”三者內涵實乃六十四卦卦義通例
一、《彖傳》所言“大時”十二卦
二、《彖傳》與大時之義
三、大時之義乃六十四卦卦義通例
鄒衍的社會歷史觀及其影響
一、戰(zhàn)國時關于世界起源及其存在形式的睿智思索
二、鄒衍的社會歷史觀
三、鄒衍學說的社會歷史影響
漢代今文經(jīng)學之發(fā)展及其特征
一、章句之學與漢代經(jīng)學分派
二、章句解經(jīng)方法
三、今文章句繁碎之弊
四、官學祿利與章句分析
五、朝廷對今文章句的控制
六、章句之學與師法、家法
七、章句固陋與今文衰敝
漢代古文經(jīng)學的發(fā)展及其學術影響
一、古文經(jīng)學與訓詁考據(jù)之法
二、古文經(jīng)學與古文字學
三、古文經(jīng)學與文獻校勘學
四、文獻考據(jù)取代師說口傳
論“道術為天下裂”的學術思想史意義——諸子蜂起與中國古代軸心期
一、“道術為天下裂”與諸子蜂起爭鳴互駁
二、西漢對諸子的批評總結
三、崇重大一統(tǒng)對諸子的影響
四、諸子的致治追求
五、對軸心期思想突破的評價
論中國古代學術史研究之原起
一、學術史研究與古代學術文化的起源
二、孔子修定六經(jīng)對學術史研究的開啟意義
《莊子·天下》與中國古代學術史
小引:國學與四部目錄學
一、古代學術起源于社會政教實踐
二、《天下》對漢以后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論中國古代的學術史研究——史傳與目錄
一、中國古代學術史研究資料的范域性質問題
二、司馬遷與中國古代的學術史研究
三、漢代學術文化之發(fā)展與劉向父子的校書活動
四、劉向父子的校讎目錄學
五、校讎目錄學的學術史影響
六、目錄學的局限及其與學術史的分離
中國文化的人文理性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社會
一、小引:理欲與義利之辯
二、中國文化的人文理性傳統(tǒng)
三、科學功利主義對現(xiàn)代社會的蠱惑性影響
四、中國人文理性傳統(tǒng)與人性覺悟及內在精神重建
論所謂“史學危機”與目下的“歷史熱”
一、“史學危機”與政治化史學的終結
二、“歷史熱”和市場經(jīng)濟下的歷史文化
三、史界同仁的自覺意識
從“百家爭鳴”看國學“兼容并包”的發(fā)展趨勢
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對文化概念的理解
二、文化史的研究體例
三、文化史分期問題
四、中外文化比較問題
五、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問題
在《金景芳全集》發(fā)行式上的講話
《古代社會與政治——周代的政體及其變遷》序
清代與民國學術——《顧頡剛“層累說”與20世紀中國古史學》序
一、乾嘉考據(jù)學的近代影響
二、清代與民國學術間的思想邏輯關聯(lián)
大學建設與文化未來
歷史以及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附錄:孔子、儒學、儒家經(jīng)籍再思考——葛志毅先生訪談錄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