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講
一 “君子”與“士”
二 “低處著手”與“犯而不?!?br />三 “唯”與“拈花微笑”
四 “三省吾身”與“直下承當”
五 “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六 “以友輔仁”與“為政以德”
附 《論語》斷說
《中庸》說解
一 《中庸》發(fā)端
二 《中庸》結論
三 《中庸》言道
附 物(體)·道·法
《文賦》十一講(增訂
一 創(chuàng)作之情趣
二 體裁與風格·之一
三 體裁與風格·之二
四 體裁與風格·之三
五 體裁與風格·之四
六 體裁與風格·之?
七 創(chuàng)作與文法·之?
八 創(chuàng)作與文法·?
九 創(chuàng)作與文法·之三
十 創(chuàng)作總說
十一 創(chuàng)作與欣賞
《文選》選講
課前閑敘
開堂引言
一 繁欽(休伯)《與魏文帝箋》
二 陳琳(孔璋) 《答東阿王箋》
三 李陵(少卿)《答蘇武書》
四 楊惲(子幼)《報孫會宗書》
五 孔融(文舉)《論盛孝章書》
六 朱?。ㄊ逶?《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七 曹丕(子桓) 《與朝歌令吳質書》
八 曹丕(子桓)《與吳質書》
九 曹植(子建)《與吳季重書》
十 嵇康(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
十一 丘遲(希范)《與陳伯之書》
十二 劉峻(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
十三 干寶(令升)《晉紀總論》
十四 范嘩(蔚宗)《逸民傳論》
十五 沈約(休文)《恩幸傳論》
十六 李康(蕭遠)《運命論》
散文漫議
文章短說
一 《史記》概說
二 說“賦”
三 讀張岱文
四 翻譯文學
五 文學創(chuàng)作之二現(xiàn)象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