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農歷甲午年,春節(jié)剛過,京城里又彌漫起一股詭異的節(jié)日氣氛。朝廷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忙著為清朝最高權力寶座上的慈禧太后準備六十大壽壽禮。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咸豐二年(1852年)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后封懿嬪。咸豐六年生皇長子載淳,晉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慈禧與皇后慈安兩宮并尊,稱西太后;后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訴誅顧命八大臣,發(fā)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從此慈禧一直執(zhí)掌著清朝高的權力,即使期間經歷了同治、光緒兩帝的親政,慈禧太后從未曾離開最高權力寶座。時值中日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關鍵時刻,而對日備戰(zhàn)軍隊的編練、沿海的防衛(wèi)也無一日不亟需款項,舉辦豪華壽誕慶典無疑是強弩之弓,朝中大臣多有微詞,驕橫跋扈的慈禧,面對直言進諫的大臣扔下狠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迫于慈禧的淫威,剛剛親政不久的光緒皇帝也不得違心下詔并率領朝臣大張旗鼓地為慈禧六甸壽誕做精心的準備。七月二十五日本艦隊在黃海偷襲北洋海軍濟元艦、廣乙艦,甲午海戰(zhàn)——豐島海戰(zhàn),因日軍的偷襲,中日不宣而戰(zhàn)。八月十八日,大東溝海戰(zhàn)爆發(fā),北洋海軍“致遠”等四艘戰(zhàn)艦被擊沉;九月二十六日,日軍渡過鴨綠江,侵入遼南各地。十月十日,也即慈禧太后生辰正日,日軍攻占大連。詩云: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自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至188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始為甲午海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加深了中國社會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