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jié) 天賦理論最新發(fā)展的研究意義與一般進程
一 天賦理論最新發(fā)展的研究意義
二 天賦理論最新發(fā)展的一般進程
第二節(jié) 天賦理論最新發(fā)展的研究目的與內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內容
第三節(jié) 天賦理論最新發(fā)展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辨析與天賦理論的種類
第一節(jié) 天賦理論相關概念
一 天賦論與先驗論、唯心論
二 天賦論與理性主義或唯理論
三 天賦論與本能論、遺傳決定論
四 天賦論與先天、后天
五 天賦論與天才
第二節(jié) “天賦”概念理解的不同走向
一 “天賦”的常識理解
二 “天賦”的生物學理解
三 “天賦”的認知科學理解
第三節(jié) 天賦理論的種類
一 按發(fā)展階段分類
二 按天賦所指分類
三 按認知模型分類
四 按學科領域分類
五 按詞源詞義劃分
六 按認知科學研究綱領分類
第二章 天賦理論的歷史溯源
第一節(jié) 西方天賦觀念論的歷史演變
一 柏拉圖的天賦觀念論
二 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
三 斯賓諾莎的天賦觀念論
四 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論
五 康德的天賦觀念論
第二節(jié) 東方天賦論思想的歷史淵源
一 先秦時期的天賦論思想
二 秦漢及后來的天賦論思想
第三章 佛教唯識學中的天賦理論
第一節(jié) 唯識“八識”說與“識分說”
一 唯識“八識”說
二 唯識“識分說”
第二節(jié) 唯識“種子”說與“新熏說”
一 唯識“種子”說
二 唯識“新熏說”
第三節(jié) 西方心靈哲學框架下看佛教唯識學
一 唯識學與西方心靈哲學的比較
二 唯識學與現象學的意識理論比較
第四章 當代天賦理論發(fā)展趨勢與特點
第一節(jié) 當代天賦理論的復興
第二節(jié) 當代天賦理論的特點
第三節(jié) 當代天賦理論的走向
第五章 計算主義視野下的天賦理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計算主義
一 經典計算主義
二 新計算主義
三 聯結主義
第二節(jié) 符號主義范式下的語言天賦理論
一 句法基本結構原理
二 語言知識獲得模型
三 語言進程模塊化
四 語言輸入假設
五 語言進化假說
第三節(jié) 新計算主義范式下的模塊天賦理論
一 福多的心理模塊性
二 溫和模塊性
三 泛模塊性
四 反模塊性
第四節(jié) 聯結主義范式下的基因天賦理論
一 聯結主義對天賦理論的發(fā)展
二 基因決定論
三 來自神經科學的論據
四 來自知識科學的論據
五 聯結主義的難題
第六章 目的論視野下的進化天賦理論
第一節(jié) 新目的論的內涵與特點
第二節(jié) 目的論解釋下的動物天賦心理
第三節(jié) 進化認識論
一 人類的進化
二 大腦的進化
三 文化的進化
第七章 折中性視野下的天賦理論
第一節(jié) 具身一能動范式下的新綜合論
一 具身認知論
二 “先天經由后天”
三 理論一生成論
四 威爾遜的寬計算主義
第二節(jié) 天賦理論的自然主義走向
一 先天后天的辯證互動
二 心腦問題的微位假說
三 塞爾的“生物學自然主義”
四 瓦雷拉的生成認知觀
第三節(jié) 概念起源問題上的新綜合論
一 概念起源的天賦理論
二 普林茲等人的綜合性理論
第八章 馬恩經典著作有關天賦思想的重新解讀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天賦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tǒng)天賦論的批判與借鑒
一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二 時空觀和運動觀
三 生命的起源與本質
四 真理觀和平等問題
五 認識的天賦形式
第九章 當代天賦理論合理因素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融合互補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困境
一 觀察的客觀性問題
二 能動的反應如何實現
三 主客體如何相互作用
第二節(jié) 借鑒天賦理論當代發(fā)展的合理因素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 語言天賦理論對傳統(tǒng)語言觀的發(fā)展
二 模塊理論對科學客觀性的解答
三 進化認識論對意識來源的深化
四 知識科學對能動的反映方式的探討
五 具身認知論對主客體相互作用方式的回答
第十章 當代天賦理論的反思與啟示
第一節(jié) 對當代天賦理論的批判
一 來自哲學內部的責難
二 來自反天賦論者的威脅
第二節(jié) 當代天賦理論存在的缺陷
第三節(jié) 當代天賦理論的合理性啟示
一 對自然科學的啟示
二 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