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法學體系是中國行政法學內容的載體。經過六十余年的發(fā)展,中國行政法學體系已經形成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四模塊式結構體系。該體系的形成過程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反思與變革》始終關心的問題?!吨袊姓▽W體系的反思與變革》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系統(tǒng)梳理與深刻反思,指出中國行政法學體系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斷回應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性質的變化,進而尋找中國行政法學體系變革的方向與路徑?!吨袊姓▽W體系的反思與變革》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具有創(chuàng)新。《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反思與變革》選取中國行政法學體系作為研究對象,對六十余年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進行梳理,總結概括出各個階段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不同特點。這是二次對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系統(tǒng)深入的整理和挖掘。第二,建構起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發(fā)展與變化的兩套模型?!吨袊姓▽W體系的反思與變革》兩次采用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對中國行政法學體系進行分析。以史為鑒,中國行政法學體系先后經歷了面向管理的行政法學體系、面向司法的行政法學體系和面向行政的行政法學體系階段。面向未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需要反思自治型行政法學體系的不足,邁向回應型行政法學體系。第一章系統(tǒng)地梳理了六十年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發(fā)展脈絡。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變遷依次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探索、停滯與開創(chuàng)階段;相對統(tǒng)一與推陳出新階段;應對變革的艱難轉身階段。教義學的研究方法與歷史分析的方法成為本章厘清脈絡時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80余本行政法學教材體系的研究與整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反思與變革》歸納出了各個階段行政法學體系的不同特點。第二章建構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變遷的三種模型。面向管理的中國行政法學體系是指以行政管理作為主要規(guī)范內容、以保障行政權力的有效運行為主要目的而構建的行政法學體系。面向司法的中國行政法學體系是指以司法審查與行政訴訟制度作為最終歸宿、以行政行為的類型化理論為支撐點、結合行政主體理論與行政程序制度而構建的行政法學體系。面向行政的中國行政法學體系是指將行政法學的研究視角不再局限于事后的司法審查與行政訴訟以及行政行為、行政主體理論,而是拓寬到整個行政過程,深入到行政政策的制定領域的新型行政法學體系。第三章分析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變遷的影響因素。中國行政法學體系與治理理念、行政任務與政府職能以及行政法制度變遷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治理理念的變化是中國行政法學體系變遷的根本動因。行政任務與政府職能的變化影響著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發(fā)展。行政法制度變遷與行政法學體系變遷也具有內在關聯。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變遷是具體情境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外條件的變化決定了中國行政法學體系不可能一成不變。第四章從比較法的角度考察了域外行政法學體系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分別探討了德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形成過程與變化情況和美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傳統(tǒng)模式與最新發(fā)展。奧托·邁耶采用純法學的研究方法建構起德國的行政法學體系。在邁耶之后,不斷有學者對邁耶體系進行挑戰(zhàn)和質疑。美國行政法學體系的傳統(tǒng)模式是圍繞行政機關行為是否合法而展開的,合法性問題成為司法審查的主要問題。傳統(tǒng)模式目前正在發(fā)生變化。第五章指出當下中國的自治型行政法學體系存在嚴重不足。自治型行政法學體系是指以行政法治目標的實現為最終目的,將法律對整個行政領域與過程的全方位治理和調控作為直接目的,以合法性審查的司法視角建構起來的行政法學體系。在外部環(huán)境日新月異的今天,自治型行政法學體系正日益陷入困境。第六章提出回應型行政法學體系是中國行政法學體系的變革方向。回應型行政法學體系是指以公共福祉的實現與公民權利的保障為雙重目的,以行政立法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司法對行政的審查為雙重視角,通過制度正義與個案正義的雙重方式建構起來的能夠主動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和不斷融合的學科發(fā)展要求的行政法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