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顧名思義就是“易學之經典”。在人們的傳統(tǒng)習慣中,無論是將《周易》稱為《易經》,還是將《易經》看成是《周易》,都是一樣的、都不會有錯,因為歷來如此。但是,如果從《易》學研究的角度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會那么簡單了。因為在傳統(tǒng)觀念中,只要一提到“易學之經典”,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指《易經》的“經文”,而不是指“八卦符號系統(tǒng)”。盡管這些“經文”的大部分都是以“卦畫符號”為依托,并從“卦象”中“衍生”出來的,但八卦符號系統(tǒng)這個真正的主體核心,卻并沒有受到足夠的應有重視。我這樣說并不是低估我國先哲們的智慧。因為,如果八卦符號系統(tǒng)真的被看成易學之經典的話,“易經”這個概念就不應該只包括《周易》這一書,它至少還應該同時包括另外兩本《易》學著作——《連山易》和《歸藏易》。因為在這兩本著作中,也同樣存在著一個與《周易》一模一樣的“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的八卦符號系統(tǒng)。從表面上看起來,這好像是在“鉆牛角尖”,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但是,如果從本質上深究起來,卻會直接涉及到“易學研究到底應該以什么為主?”這個根本性的方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