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哲學探玄
《梨俱吠陀》節(jié)選
譯者導論
天父一地母神(Dyava—Prthivi)
婆樓那(Varuna,包擁神)
蘇利耶(Sarya,太陽神)
烏莎(Usas,黎明女神)
毗濕奴(Vianu,遍入天)
因陀羅(Indra,雷電神)
摩魯特(Maruts,風暴神隊)
伐陀一伐尤(Vata—Vayu,風神)
禱主神(畢利訶斯主,Brhaspati)
閻摩(Yama,閻羅)
蘇摩(Soma,蘇摩樹神)
阿耆尼(Agni,火、火神)
序
《原人歌》(Purusa)
《因陀羅贊》(Indra)
《婆樓那贊》(Varuoa,包擁神)
《創(chuàng)世主贊》(Visvakarman)
《閻摩贊》(Yama)
《幻分別頌》(Mayabheda)
《萬神贊》(Visvadevas)(一)
《意神贊》(Manas)
印度唯物論思想探源
印度古代辯證思維
原人奧義探釋
《梨俱吠陀》梵文美學詩選
吠陀輪回說探源
古代和中世紀印度自然哲學
吠檀多——吠陀的總結
印度吠檀多主義哲學
《奧義書》及其唯物論哲學
奧義書的禪理
奧義書的禪理(下篇)
印度哲學中的場有思想
奧義書哲學和佛教
摩耶(幻)的奧義
譯序
文殊菩薩與梵本《金剛針論》
大乘二十頌論(梵漢對照)
梵本《因明人正理論》
——因三相的梵語原文和玄奘的漢譯
術語表(中文與梵文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