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媒體·平衡·和諧
第一章 媒體本質平衡論
一、真實性/時效性
1.真實性:新聞的最本質規(guī)定
2.時效性:新聞性的自覺追求
3.真實性與時效性的平衡
二、客觀性/傾向性
1.客觀性:新聞真實性的前提
2.傾向性:新聞主體性的呈現
3.客觀性與傾向性的對立統(tǒng)一
三、精確性/模糊性
1.精確性:新聞的無限追求
2.模糊性:新聞的靈活體現
3.精確性與模糊性的辯證統(tǒng)一
四、“睛雨表”/“減震器”
1.“晴雨表”:輿論的客觀反映
2.“減震器”:輿論的適時引導
3.正確發(fā)揮輿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五、新聞自由/媒體管理
1.新聞自由:媒體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2.媒體管理:媒體有序運轉的重要保障
3.用管理保障自由,以自由優(yōu)化管理
第二章 媒體形式平衡論
六、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手機/
1.各媒體樣式的基本發(fā)展
2.各媒體樣式的SWOT分析
3.各媒體之間的平衡發(fā)展
七、傳者/受者
1.傳者:傳播活動的起點和內容的把關人
2.受者:傳播活動的終點和內容的檢測者
3.充分考慮傳受關系,將傳播效果發(fā)揮到最佳
八、公開報道/隱性采訪
1.公開報道:媒體介入社會的主要方式
2.隱性采訪:媒體獲取信息的輔助手段
3.隱性采訪應當有助于公開報道
九、全國影響/地方保護
1.全國影響:媒體市場的原動力
2.地方保護:輿論導向的封閉性
3.有效覆蓋和輿論導向的平衡
十、新聞式廣告/廣告式新聞
1.新聞式廣告:廣告的新形式
2.廣告式新聞:新聞的異化體現
3.新聞與廣告之間的平衡
第三章 媒體內容平衡論
十一、時新性/時宜性
1_時新性:新聞的“第一時間”
2.時宜性:傳播效果的規(guī)定性
3.時新性與時宜性的平衡統(tǒng)一
十二、知情權/隱私權
1.知情權:老百姓基本的信息需求
2.隱私權:個人基本的人格權
3.在盡量滿足知情權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護隱私權
十三、正面宣傳/負面曝光
1.正面宣傳:媒體喉舌功能的體現
2.負面曝光:媒體監(jiān)督功能的體現
3.維護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發(fā)點
十四、硬新聞/軟新聞
1.硬新聞:反映動態(tài)的事件性新聞
2.軟新聞:具有貼近性的非事件性新聞
3.硬新聞軟化,軟新聞硬化
十五、規(guī)定動作/自選動作
1.規(guī)定動作:職能部門的硬性宣傳
2.自選動作:媒體自身的價值選擇
3.在規(guī)定動作的基礎上做好自選動作
第四章 媒體價值平衡論
十六、新聞價值/新聞政策
1.新聞價值:媒體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
2.新聞政策:“從心所欲不逾矩”
3.用新聞政策更好地彰顯新聞價值
十七、新聞策劃/策劃新聞
1.新聞策劃:讓新聞更有力量
2.策劃新聞:新聞可以策劃嗎
3.如何把握好新聞報道的主動性
十八、新聞競爭/新聞合作
1.新聞競爭:媒體市場化的必然結果
2.新聞合作:不是“冤家”不聚頭
3.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十九、新聞監(jiān)督/司法公正
1.新聞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
2.司法公正: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
3.合理規(guī)避“媒介審判”,維護司法公正
二十、有償新聞/新聞的有償性
1.有償新聞:違背新聞價值的異化現象
2.新聞的有償性:新聞商品性的重要體現
3.抵制有償新聞,合理推進媒體產業(yè)化
第五章 媒體理念平衡論
二十一、知名度/美譽度
1.知名度:媒體大眾化的首要特征
2.美譽度:媒體公信力的終極體現
3.在知名度的基礎上提升美譽度
二十二、大眾化/小眾化
1.大眾化:媒體的固有屬性之一
2.小眾化:媒體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3.大眾媒體與媒體市場的細分化
二十三、社會倫理/媒體倫理
1.社會倫理:社會正常秩序的基石
2.媒體倫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3.社會倫理和媒體倫理的結合
二十四、媒體生產/媒體消費
1.媒體生產:對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傳播
2.媒體消費:對信息的接受、利用和再傳播
3.媒體生產與媒體消費之間的平衡
二十五、媒體教育/媒體實踐
1.媒體教育:媒體工作者的搖籃
2.媒體實踐:媒體工作者的熔爐
3.理論與實踐的平衡發(fā)展
結語 將平衡進行到底
關鍵詞索引
參考書目
后記不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