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于1976年應臺灣《青年戰(zhàn)士報》之邀,以輕松淺顯的方式公開講解《孟子》七篇,廣受歡迎。其講稿后經其弟子友人整理出版,本書即為南先生講述《梁惠王》篇的整理稿。南懷瑾先生極為謙遜,對《孟子》主敬,不愿直陳己見,而采用孟子本人所處之世,及《孟子》行于身后的史事作為見證,由此令讀者由“旁路”通于《孟子》的大道。在講述中,南先生采用一貫的“經史合參”手法,既采擇司馬遷的記載,將歷史上蘇秦等人作為對比,在給予他們中肯評價的同時,凸顯孟子在義利之辨上的超然態(tài)度;又選取先秦諸子以及后世臣僚參與政治的事例,啟發(fā)讀者在立身處事時,個人的行止當借重孟子的智慧,貴在立身,通達于時。
南懷瑾先生博古通今,于《孟子》深明其義,于掌故信手拈來。整個講述過程如擊符節(jié),個中深意應聲而起,不單發(fā)明孟子本義,更能將先賢的智慧引入時下,尊重多元,強調應用,令讀者觸類“旁通”,讀來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