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客觀性及其限度:倫理學與 政治哲學的邊界問題研究》講述了: 我們生活在一 個道德生活碎片化的時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當代道德哲學家嘗試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尋求道德客觀 性:共識法、 中介法、超越法。三種方法嘗試立足于后形而上學視 域解決道德 困境,但都陷入了各自的理論困境之中。這說明倫理 生活包含有 無法合理地解決的價值沖突,是一個我們必須接受的 事實,而不 是某種我們?yōu)榱死碚摰囊恢滦远鴳撉宄臇|西,從 而要求倫理 學乃至哲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調整對自己的本性 與限度的理 解,重新思考倫理學與形而上學以及政治哲學的邊界 與關系問題。本報告通過區(qū)分知識論的形而上學與道德形而上學, 以及形而上 學意義上的至善與具體的善,為探尋倫理學與形而上 學的關系奠 基。一方面道德形而上學不可拋棄,形而上學意義上 的至善的作 用表現(xiàn)為一種提示與警醒,防止具體善的僭越;另一 方面,至善 不可說、不可證,只是個純粹的形式性概念,任何對 它的肯定性 證明都必然是知識性的。另外,在此前提下,劃分倫 理學與政治 哲學、正當與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這樣 ,倫理學只 能是原初意義上的,而非通俗意義上的。原初意義的 倫理學之意 義不是在于為人類的行為制定規(guī)則,而在于提醒人們 直面存在的 真實境遇。人們存在的真實狀態(tài)就是公共領域與私人 領域的涇渭 分明,公共領域要求具有普遍有效的準則,這些準則 只是政治制 度,而不需要有道德基礎,在公共領域至關重要的原 則是“正當 優(yōu)先于善”;在私人領域,沒有絕對的規(guī)則,個人擁 有至上法權, 為了防止這一權力的濫用,應該培養(yǎng)主體的道德判斷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