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科學理論與基礎知識大話存儲·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

大話存儲·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

大話存儲·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

定 價:¥149.00

作 者: 張冬 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381242 出版時間: 2014-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998 字數:  

內容簡介

  網絡存儲是一個涉及計算機硬件以及網絡協(xié)議/技術、操作系統(tǒng)以及專業(yè)軟件等各方面綜合知識的領域。目前國內闡述網絡存儲的書籍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國外作品,對存儲系統(tǒng)底層細節(jié)的描述不夠深入,加之術語太多,初學者很難真正理解網絡存儲的精髓?!洞笤挻鎯?middot;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以特立獨行的行文風格向讀者闡述了整個網絡存儲系統(tǒng)。從硬盤到應用程序,對這條路徑上的每個節(jié)點,作者都進行了闡述。書中內容涉及:計算機IO基本概念,硬盤物理結構、盤片數據結構和工作原理,七種常見RAID原理詳析以及性能細節(jié)對比,虛擬磁盤、卷和文件系統(tǒng)原理,磁盤陣列系統(tǒng),OSI模型,FC協(xié)議,眾多磁盤陣列架構等。另外,本書囊括了存儲領域幾乎所有的新興技術,比如機械磁盤、SSD、FC/SAS協(xié)議、HBA卡、存儲控制器、集群存儲系統(tǒng)、FC SAN、NAS、iSCSI、FCoE、快照、鏡像、虛擬化、同步/異步遠程復制、Thin Provision自動精簡配置、VTL虛擬磁帶庫、數據容災、應用容災、業(yè)務容災、性能優(yōu)化、存儲系統(tǒng)IO路徑、云計算與云存儲等。其中每一項技術作者都進行了建模和分析,旨在幫助讀者徹底理解每一種技術的原理和本質。本書結尾,作者精心總結和多年來在論壇以及各大媒體發(fā)表的帖子內容,超過一百條的問與答,這些內容都是與實際緊密結合的經驗總結,頗具參考價值?!洞笤挻鎯?middot;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第一版于2008年出版,受到業(yè)界一致肯定,歷經6年技術沉淀重裝出版?!洞笤挻鎯?middot;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適合初入存儲行業(yè)的研發(fā)人員、技術工程師、售前工程師和銷售人員閱讀,同時適合資深存儲行業(yè)人士用以互相切磋交流提高。另外,網絡工程師、網管、服務器軟硬件開發(fā)與銷售人員、Web開發(fā)者、數據庫開發(fā)者以及相關專業(yè)師生等也非常適合閱讀《大話存儲·終極版:存儲系統(tǒng)底層架構原理極限剖析》。

作者簡介

  張冬,為資深系統(tǒng)工程師,精通網絡互聯(lián)技術、存儲系統(tǒng)、網絡存儲系統(tǒng)以及DB2數據庫系統(tǒng)。先后設計過多個省級網絡架構,曾經為多個知名企業(yè)設計了存儲子系統(tǒng)架構,在某知名企業(yè)擔任DB2數據庫管理員,設計并主持實施了DB2數據庫以及SAP系統(tǒng)的整合容災項目。作者曾經在中國民航總局擔任民航NG(Next Generation)離港系統(tǒng)開發(fā)的通信協(xié)議和系統(tǒng)架構支持顧問,為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打破國際壟斷的新一代高實時性離港系統(tǒng)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包括大型機通信協(xié)議分析、系統(tǒng)架構分析等,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講授和文檔功底,使得開發(fā)人員編寫代碼的時候如魚得水。目前為最大的CISCO中文社區(qū)NET130大版主,網絡上具有相當大的名氣和號召力。該作者對網絡、存儲系統(tǒng)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具有深厚的知識背景和技術能力。正因如此,作者曾經應邀擔任多家培訓機構的高級技術顧問和講授顧問。作者對教授技巧有很好的領悟,所培訓的學員對其講授水平有很高的評價。由于極其通俗易懂,作者的講義被學員贊譽為“無需老師講授的教材”。該作者的著作特點為:通俗易懂,極大的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善于運用各種比喻和類比。該作者不但在IT領域有所造詣,而且還研究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分子生態(tài)學等生物科學領域的內容。作者對萬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未來世界的發(fā)展也有自己深邃的看法。作者曾經在各大媒體雜志發(fā)表過的文章有:1、《深入剖析各種RAID技術的原理細節(jié)》,發(fā)表于《計算機世界》2007年3月26日《網絡存儲》2、《信息的哲學-從信息到數據再到數據存儲》,發(fā)表于《信息存儲》2006年11月15日刊。3、《論存儲領域各種通信協(xié)議之間的相互作用》,發(fā)表于《信息存儲》2006年11月15日刊。4、《分而治之-論當今存儲集群的發(fā)展趨勢》,發(fā)表于IT168網絡存儲頻道。5、《深入分析單口NAT的實現原理》,發(fā)表于NET130網絡技術頻道。6、《從“徹底網絡化”看存儲區(qū)域網絡和系統(tǒng)區(qū)域網絡的發(fā)展歷程》,發(fā)表于IT168網絡存儲頻道。7、《大話虛擬化》,發(fā)表于《信息存儲》2007年6月15日刊。8、《對一個網絡界討論已久問題的分析解釋》,發(fā)表于NET130網絡技術頻道。

圖書目錄

第1章 混沌初開--存儲系統(tǒng)的前世今生
1.1 存儲歷史
1.2 信息、數據和數據存儲
1.2.1 信息
1.2.2 什么是數據
1.2.3 數據存儲
1.3 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保存數據
第2章 IO大法--走進計算機IO世界
2.1 IO的通路--總線
2.2 計算機內部通信
2.2.1 IO總線是否可以看作網絡
2.2.2 CPU、內存和磁盤之間通過網絡來通信
2.3 網中之網
第3章 磁盤大挪移--磁盤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盤結構
3.1.1 盤片上的數據組織
3.1.2 硬盤控制電路簡介
3.1.3 磁盤的IO單位
3.2 磁盤的通俗演繹
3.3 磁盤相關高層技術
3.3.1 磁盤中的隊列技術
3.3.2 無序傳輸技術
3.3.3 幾種可控磁頭掃描方式概論
3.3.4 關于磁盤緩存
3.3.5 影響磁盤性能的因素
3.4 硬盤接口技術
3.4.1 IDE硬盤接口
3.4.2 SATA硬盤接口
3.5 SCSI硬盤接口
3.6 磁盤控制器、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盤控制器驅動程序
3.6.1 磁盤控制器
3.6.2 驅動器控制電路
3.6.3 磁盤控制器驅動程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7.1 內部傳輸速率
3.7.2 外部傳輸速率
3.8 并行傳輸和串行傳輸
3.8.1 并行傳輸
3.8.2 串行傳輸
3.9 磁盤的IOPS和傳輸帶寬(吞吐量)
3.9.1 IOPS
3.9.2 傳輸帶寬
3.10 固態(tài)存儲介質和固態(tài)硬盤
3.10.1 SSD固態(tài)硬盤的硬件組成
3.10.2 從Flash芯片讀取數據的過程
3.10.3 向Flash芯片中寫入數據的過程
3.10.4 Flash芯片的通病
3.10.5 NAND與NOR
3.10.6 SSD給自己開的五劑良藥
3.10.7 SSD如何處理Cell損壞
3.10.8 SSD的前景
3.11 Memblaze閃存產品介紹
3.11.1 技術能力
3.11.2 產品能力
3.12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話/詳解七種RAID
4.1 大話七種RAID武器
4.1.1 RAID 0陣式
4.1.2 RAID 1陣式
4.1.3 RAID 2陣式
4.1.4 RAID 3陣式
4.1.5 RAID 4陣式
4.1.6 RAID 5陣式
4.1.7 RAID 6陣式
4.2 七種RAID技術詳解
4.2.1 RAID 0技術詳析
4.2.2 RAID 1技術詳析
4.2.3 RAID 2技術詳析
4.2.4 RAID 3技術詳析
4.2.5 RAID 4技術詳析
4.2.6 RAID 5技術詳析
4.2.7 RAID 6技術詳析
第5章 降龍傳說--RAID、虛擬磁盤、卷和文件系統(tǒng)實戰(zhàn)
5.1 操作系統(tǒng)中RAID的實現和配置
5.1.1 Windows Server 2003高級磁盤管理
5.1.2 Linux下軟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盤陣列
5.3.1 RAID 50
5.3.2 RAID 10和RAID 01
5.4 虛擬磁盤
5.4.1 RAID組的再劃分
5.4.2 同一通道存在多種類型的RAID組
5.4.3 操作系統(tǒng)如何看待邏輯磁盤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邏輯磁盤
5.5 卷管理層
5.5.1 有了邏輯盤就萬事大吉了么?
5.5.2 深入卷管理層
5.5.3 Linux下配置LVM實例
5.5.4 卷管理軟件的實現
5.5.5 低級VM和高級VM
5.5.6 VxVM卷管理軟件配置簡介
5.6 大話文件系統(tǒng)
5.6.1 成何體統(tǒng)--沒有規(guī)矩的倉庫
5.6.2 慧眼識人--交給下一代去設計
5.6.3 無孔不入--不浪費一點空間
5.6.4 一箭雙雕--一張圖解決兩個難題
5.6.5 寬容似海--設計也要像心胸一樣寬
5.6.6 老將出馬--權威發(fā)布
5.6.7 一統(tǒng)江湖--所有操作系統(tǒng)都在用
5.7 文件系統(tǒng)中的IO方式
第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盤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盤柜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合RAID卡實現外置磁盤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盤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盤陣列
6.5 龍頭鳳尾--連接多個擴展柜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塊化磁盤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盤陣列本是一家
6.8 天羅地網--SAN
第7章 熟讀寶典--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的語言OSI
7.1 人類模型與計算機模型的對比剖析
7.1.1 人類模型
7.1.2 計算機模型
7.1.3 個體間交流是群體進化的動力
7.2 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的語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7.3.1 應用層
7.3.2 表示層
7.3.3 會話層
7.3.4 傳輸層
7.3.5 網絡層
7.3.6 數據鏈路層
7.3.7 物理層
7.4 OSI與網絡
第8章 勇破難關--Fibre Channel協(xié)議詳解
8.1 FC網絡--極佳的候選角色
8.1.1 物理層
8.1.2 鏈路層
8.1.3 網絡層
8.1.4 傳輸層
8.1.5 上三層
8.1.6 小結
8.2 FC協(xié)議中的七種端口類型
8.2.1 N端口和F端口
8.2.2 L端口
8.2.3 NL端口和FL端口
8.2.4 E端口
8.2.5 G端口
8.3 FC適配器
8.4 改造盤陣前端通路--SCSI遷移到FC
8.5 引入FC之后
8.6 多路徑訪問目標
8.7 FC交換網絡節(jié)點4次Login過程簡析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協(xié)議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換網絡替代并行SCSI總線的必然性
9.1.1 面向連接與面向無連接
9.1.2 串行和并行
9.2 不甘示弱--后端也升級換代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盤陣解決方案
9.3.1 FC磁盤接口結構
9.3.2 一個磁盤同時連入兩個控制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環(huán)路還是交換--SBOD芯片級詳解
9.4 SAS大革命
9.4.1 SAS物理層
9.4.2 SAS鏈路層
9.4.3 SAS網絡層
9.4.4 SAS傳輸層和應用層
9.4.5 SAS的應用設計和實際應用示例
9.4.6 SAS目前的優(yōu)勢和面臨的挑戰(zhàn)
9.5 中高端磁盤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5.1 IBM DS4800和DS5000控制器架構簡析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盤陣列控制器簡析
9.5.3 IBM DS8000簡介
9.5.4 富士通ETERNUS DX8000磁盤陣列控制器結構簡析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盤陣介紹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盤陣介紹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儲系統(tǒng)架構簡介
9.5.8 傳統(tǒng)磁盤陣列架構總結
9.6 磁盤陣列配置實踐
9.6.1 基于IBM的DS4500盤陣的配置實例
9.6.2 基于EMC的CX700磁盤陣列配置實例
9.7 HBA卡邏輯架構詳析與SAN Boot示例
9.7.1 HBA卡邏輯架構
9.7.2 支持Boot的HBA卡訪問流程
9.8 國產中高端FC磁盤陣列
9.8.1 Infortrend中低端ESDS系列存儲系統(tǒng)
9.8.2 Infortrend中高端ESVA系列存儲系統(tǒng)
9.8.3 Infortrend存儲軟件特性及配置界面
9.9 小結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瘋狂
10.1.1 另辟蹊徑--亂談NAS的起家
10.1.2 雙管齊下--兩種方式訪問的后端存儲網絡
10.1.3 萬物歸一--網絡文件系統(tǒng)
10.1.4 美其名曰--NAS
10.2 龍爭虎斗--NAS與SAN之爭
10.2.1 SAN快還是NAS快
10.2.2 SAN好還是NAS好
10.2.3 與SAN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4 與NAS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5 文件提供者
10.2.6 NAS的本質
10.3 DAS、SAN和NAS
10.4 最終幻想--將文件系統(tǒng)語言承載于FC網絡傳輸
10.5 長路漫漫--存儲系統(tǒng)架構演化過程
10.5.1 第一階段:全整合階段
10.5.2 第二階段:磁盤外置階段
10.5.3 第三階段:外部獨立磁盤陣列階段
10.5.4 第四階段:網絡化獨立磁盤陣列階段
10.5.5 第五階段:瘦服務器主機、獨立NAS階段
10.5.6 第六階段:全分離式階段
10.5.7 第七階段:統(tǒng)一整合階段
10.5.8 第八階段:迅速膨脹階段
10.5.9 第九階段:收縮階段
10.5.10 第十階段:強烈坍縮階段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產品
10.6.1 WAFL配合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
10.6.3 利用NVRAM來記錄操作日志
10.6.4 WAFL從不覆寫數據
10.7 初露鋒芒--BlueArc公司的NAS產品
10.8 寶刀未老--Infortrend公司NAS產品
第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以太網和TCP/IP協(xié)議
11.1 共享總線式以太網
11.1.1 連起來
11.1.2 找目標
11.1.3 發(fā)數據
11.2 網橋式以太網
11.3 交換式以太網
11.4 TCP/IP協(xié)議
11.4.1 TCP/IP協(xié)議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個作用
11.4.3 TCP/IP協(xié)議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以太網的關系
第12章 異軍突起--存儲網絡的新軍IP SAN
12.1 橫眉冷對--TCP/IP與FC
12.2 自嘆不如--為何不是以太網+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交互過程簡析
12.4.1 實例一:初始化磁盤過程
12.4.2 實例二:新建一個文本文檔
12.4.3 實例三:文件系統(tǒng)位圖
12.5 iSCSI磁盤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以太網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jié)節(jié)敗退
12.9 iSCSI配置應用實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儲設備上創(chuàng)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機端掛載LUN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12.11 10Gb以太網的威力初顯
12.12 小結
第13章 握手言和--IP與FC融合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xié)議融合的迫切性
13.3 網絡通信協(xié)議的四級結構
13.4 協(xié)議融合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論
13.5.1 Tunnel方式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