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統(tǒng)計學概論
1.1 統(tǒng)計學的定義
1.2 統(tǒng)計學的典型應用
1.2.1 經濟: 經濟普查與宏觀經濟監(jiān)測
1.2.2 人口: 人口普查
1.2.3 管理: 企業(yè)管理
1.2.4 文學: 《紅樓夢》作者之謎
1.2.5 體育: NBA的數據分析
1.3 統(tǒng)計學的主要分類
1.3.1 數理統(tǒng)計與應用統(tǒng)計
1.3.2 描述統(tǒng)計與推斷統(tǒng)計
1.3.3 參數統(tǒng)計與非參數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軟件介紹
1.4.1 國外綜合性統(tǒng)計軟件: R、 SPSS和SAS
1.4.2 國內綜合性統(tǒng)計軟件
1.5 統(tǒng)計軟件的比較
1.5.1 算法可靠性與豐富性
1.5.2 學習便利性
1.5.3 可定制性
1.5.4 并行計算與多核支持
1.5.5 總結
1.6 閱讀材料
1.6.1 統(tǒng)計學簡史
1.6.2 本福特法則及其應用
1.6.3 閱讀資源拓展
國內外代表性統(tǒng)計學學會與網站
思考討論題
第2章 統(tǒng)計學的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
2.2 數據的分類
2.2.1 定類、 定序、 定距與定比數據
2.2.2 離散數據和連續(xù)數據
2.2.3 截面數據、 時間序列數據與面板數據
2.2.4 小樣本、 大樣本與大數據
2.3 數據的間接來源與直接來源
2.4 調查數據誤差類型
2.4.1 隨機誤差
2.4.2 系統(tǒng)誤差
2.5 調查數據系統(tǒng)誤差的常見產生原因
2.5.1 調查員誤差
2.5.2 敏感性問題回答失真
2.5.3 回答誤差
2.5.4 被調查者的回答偏差
2.5.5 調查問題與回答項設計不合理
2.6 調查數據系統(tǒng)誤差的減少方法
2.6.1 調查中的脫敏技術
2.6.2 回答誤差的減少對策
2.6.3 強化調查員培訓與管理
2.7 數據質量評價
2.7.1 定性評價
2.7.2 邏輯檢驗
2.7.3 統(tǒng)計檢驗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3章 描述統(tǒng)計量與數據可視化
3.1 代表性描述統(tǒng)計量
3.1.1 集中趨勢測度值
3.1.2 離散程度測度值
3.1.3 數據的分布形態(tài)
3.2 數據可視化
3.2.1 統(tǒng)計表
3.2.2 統(tǒng)計圖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4章 統(tǒng)計量及其抽樣分布
4.1 樣本均值及其抽樣分布
4.2 樣本方差與樣本標準差
4.3 正態(tài)總體的抽樣分布
4.3.1 χ2分布(卡方分布)
4.3.2 F分布
4.3.3 t分布
4.4 一些重要結論
練習題
第5章 經典參數估計
5.1 參數估計的基本原理
5.1.1 估計量與估計值
5.1.2 估計量的評價標準
5.1.3 點估計與區(qū)間估計
5.2 單正態(tài)總體參數的區(qū)間估計
5.2.1 單正態(tài)總體均值的區(qū)間估計
5.2.2 單正態(tài)總體方差的區(qū)間估計
5.3 雙正態(tài)總體參數的區(qū)間估計
5.3.1 兩正態(tài)總體均值之差的區(qū)間估計
5.3.2 兩正態(tài)總體方差之比的區(qū)間估計
5.4 一般總體均值和比率的大樣本區(qū)間估計
5.4.1 一般總體均值的大樣本區(qū)間估計
5.4.2 總體比率的大樣本區(qū)間估計
練習題
第6章 參數假設檢驗
6.1 基本思想和概念
6.1.1 小概率原理
6.1.2 假設檢驗的思想及步驟
6.1.3 利用P值進行決策
6.2 單正態(tài)總體的假設檢驗
6.2.1 總體均值的假設檢驗
6.2.2 總體方差的假設檢驗
6.3 雙正態(tài)總體的假設檢驗
6.3.1 雙正態(tài)總體均值差的假設檢驗
6.3.2 雙正態(tài)總體方差比的假設檢驗
練習題
第7章 非參數假設檢驗
7.1 分布檢驗
7.1.1 χ2擬合優(yōu)度檢驗
7.1.2 K?S檢驗
7.1.3 χ2檢驗與K?S檢驗比較
7.2 符號檢驗與秩檢驗
7.2.1 符號檢驗
7.2.2 符號秩和檢驗
7.3 列聯表檢驗
7.4 等級相關分析
7.4.1 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
7.4.2 Kendall等級相關系數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8章 抽樣調查
8.1 調查內容的確定
8.1.1 確定調查總體
8.1.2 制定抽樣框
8.1.3 確定調查變量與輔助變量
8.2 樣本抽取的基本原則
8.2.1 隨機化原則
8.2.2 代表性原則
8.3 抽樣方法
8.3.1 基本抽樣方法
8.3.2 復雜抽樣方法
8.4 數據收集
8.4.1 面談與現場調研
8.4.2 電話調查
8.4.3 網絡調查
8.4.4 郵寄問卷
8.5 樣本量的確定
8.5.1 樣本量的影響因素
8.5.2 樣本量公式
8.5.3 設計效應方法
8.5.4 經驗確定
8.6 抽樣調查軟件與抽樣調查發(fā)展趨勢
8.6.1 抽樣調查軟件介紹
8.6.2 抽樣調查發(fā)展趨勢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9章 方差分析
9.1 問題的提出
9.2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9.3 基本假定與基本思路
9.4 單因素方差分析
9.4.1 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結構
9.4.2 分析步驟
9.4.3 Excel軟件操作
9.5 雙因素方差分析
9.5.1 雙因素方差分析及其類型
9.5.2 數據結構
9.5.3 分析步驟
9.5.4 Excel軟件操作
9.6 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較
9.6.1 多重比較問題的提出
9.6.2 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法的計算過程
9.6.3 多重比較與方差分析的關系
9.7 方差分析研究與應用的趨勢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10章 線性回歸
10.1 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
10.2 相關關系的表現形態(tài)
10.3 線性回歸實例與散點圖
10.4 一元線性回歸
10.4.1 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
10.4.2 方程擬合優(yōu)度
10.4.3 方程整體與系數顯著性檢驗
10.4.4 Excel軟件操作
10.5 多元線性回歸
10.5.1 一般描述
10.5.2 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
10.5.3 共線性的產生
10.5.4 共線性的判斷
10.5.5 多重判定系數
10.5.6 Excel軟件操作
10.6 經典線性回歸的拓展
10.7 使用線性回歸進行非線性回歸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11章 社會經濟時間序列
11.1 增長率分析
11.2 結構分析的四因素分解法
11.3 誤差評價指標
11.3.1 平均誤差
11.3.2 平均絕對誤差
11.3.3 均方誤差
11.3.4 平均百分比誤差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
11.4 趨勢因素與季節(jié)因素計算
11.4.1 移動平均法
11.4.2 函數擬合法
11.4.3 用移動平均法進行季節(jié)因素調整
11.4.4 算例
11.5 循環(huán)因素計算
11.6 時間序列軟件介紹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第12章 指數
12.1 基本概念
12.1.1 統(tǒng)計指數
12.1.2 指數體系
12.2 統(tǒng)計指數介紹
12.2.1 股票指數
12.2.2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
12.2.3 PMI指數
12.3 統(tǒng)計指數分類
12.4 綜合指數: 拉氏指數與帕氏指數
12.4.1 指數編制中的不同度量現象
12.4.2 拉氏指數與帕氏指數的定義
12.4.2 拉氏指數與帕氏指數的比較
12.5 統(tǒng)計指數優(yōu)良性評價
12.5.1 定量評價
12.5.2 定性評價
12.6 指數體系的典型應用
12.6.1 因素分析
12.6.2 景氣評價
12.7 綜合評價指數
12.7.1 綜合評價指數設計的一般步驟
12.7.2 綜合評價指數計算實例
思考討論題
練習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