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有功:文化哲學視野中的手工勞動》由五章內容構成。第一章首先闡述哲學的勞動觀,論述勞動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的持續(xù)性、實現性和承擔性以及創(chuàng)造人自身的意義,強調這種勞動同時也是人對世界的藝術的或審美的掌握;進而,結合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論,分析工業(yè)革命以來勞動的經濟學轉義和資本主義需要對現代生產技術形式的滲透及其影響。第二章由詮釋手的解剖學特征入手,集中論析手的綜合結構特性、生存本體性質以及延伸人的勞動技術形式,就“文化的手”、“手在我”的生存本體性質決定手工勞動特性和意義的前提性、“我的延伸”和“人的延伸”的區(qū)別等問題作了原則性的論述。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圍繞人和工具、動力的“空間”、“時間”關系,具體論述手工勞動的“無間性”和“不逆性”特性,分析其中的物我關系、人文意味、藝術蘊涵以及對人生的作用與影響,質疑現代生產方式的非人性化傾向和“虛擬”“復制”效應。第五章集中探討手工勞動的當代意義,就浪漫美學的藝術期待和局限,就手工勞動相對現代生產技術體系的動態(tài)關系、價值目標調整、一般審美傾向和四種實踐形態(tài)及其實踐意義等問題作具體的分析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