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邏輯”的意義
1.2 “起源”的意義
附注:存在者的歷史性
1.3 起源與定義域
1.4 邏輯起源命題的基本假定
第二章 差別與差別者
2.1 純粹差別和純粹差別者
附注:《楞嚴經》里使用的極限追溯方法
2.2 先天本體設定
2.3 后天本體的起點
2.4 差別者
2.5 差別形式
2.6 作為差別形式的時間與空間
2.7 元子之間的相互關系
2.8 初始原則
第三章 存在與存在者
3.1 抽象存在
3.2 具體存在
3.3 差別形式的傳播
3.4 差別形式的增值
3.5 存在者
3.6 “差別形式”的層次
3.7 質
第四章 物質與元間
4.1 物質與元間的定義
4.2 元間
附注:“元間”這個詞及其概念
4.3 物質
4.4 物質與元間的相對性
4.5 元間的積累與發(fā)育
4.6 物質與元間的對立統(tǒng)一
附注:物質與元間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淵源
第五章 元間的轉移
5.1 契合中的存在者
5.2 元間轉移的條件與限度
5.3 元間轉移的意義
5.4 元間轉移的對立統(tǒng)一意義
5.5 元間轉移的邏輯意義
第六章 作用與作用者
6.1 作用與作用者的意義
6.2 作用與作用者的進化
6.3 相互作用的結構性和過程性
6.4 作用與作用者的相對性
6.5 直接相互作用
6.6 直接相互作用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6.7 間接作用
第七章 個體與勢態(tài)
7.1 初始個體與初始勢態(tài)
7.2 勢態(tài)與個體的發(fā)展
7.3 個體的生成與積累
7.4 元間實體與勢態(tài)的互補
7.5 互補與存在
附注:“存在”的展開
第八章 勢態(tài)與規(guī)律
8.1 勢態(tài)的較量
8.2 勢態(tài)的規(guī)定性
8.3 規(guī)律的性質
8.4 規(guī)律與確定性
附注:人擇原理與天人合一
第九章 自我與生命
9.1 作為差別形式的物質團粒
9.2 初始生命形式――核酸團粒
9.3 基本生命形式――細胞
9.4 生命的進化
9.5 發(fā)達的生命形式――多細胞共生體
9.6 去分化與虛系統(tǒng)
9.7 神經體系
9.8 元間的抽象
第十章 感覺與記憶
10.1 感覺的進化
10.2 感覺的限度
10.3 感覺素材的記憶與抽象
第十一章 元間的分解
11.1 元間的比較與解構
11.2 元間實體的解構
11.3 馮?諾依曼模型
11.4 元間實體之間的關系
11.5 元間抽象和處理能力的進化
第十二章 先天元間與后天元間
12.1 先天元間的生成
12.2 先天元間的內容
12.3 范疇與范疇的層次
12.4 范疇的存在
第十三章 自我與自我意識
13.1 自己比較自己
13.2 自己控制自己
13.3 對立統(tǒng)一中的自我
13.4 反應
13.5 經驗
13.6 自我意識的建立
13.7 種群自我
第十四章 概念與邏輯
14.1 概念的生成
14.2 主體的生成
14.3 主體間
14.4 形式邏輯的生成
14.5 自然規(guī)律的生成
第十五章 元間的組合
15.1 元間組合的定義域與對象
15.2 被動元間組合
15.3 目的、需求與對策
15.4 主動元間組合
15.5 內在元間環(huán)境
15.6 元間實體間的“無限維”聯(lián)系
第十六章 人與自然
16.1 演繹能力的冗余和異化
16.2 抽象元間演繹
16.3 純粹元間世界的實在性問題
16.4 數(shù)學與實在
16.5 人與三個規(guī)則實體
后記 我的哲學心路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