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生成》編著者蘇暢。外國文學譯介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得以成為“現(xiàn)代”的重要條件,其中俄蘇文學的影響尤為深遠。然而,這種影響既不是傳統(tǒng)“刺激一反應”模式下的單向度運動,也不是主體完全主動攝取的結果,而應理解為主體意志下自我與他者經過復雜的對抗、交流、轉換與改寫后的結果。外束文化作為他者凝聚了文化自我的投射,并且僅僅在主體文化內部才能發(fā)揮作用。現(xiàn)代翻譯理論認為,對翻譯文學的文化研究恰恰是揭示跨語際實踐中自我與他者、異域文學與本土文學、文學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領域復雜關系的最佳場所。因此探究中俄文學關系,自然首先應將注意力集中于俄蘇翻譯文學的研究之上。首先,作家作品的譯介是翻譯文學的基礎,本書以現(xiàn)代中國譯介最多的托爾斯泰為中心,在梳理譯介史實的基礎之上,集中描述分析各個時期國人眼中托爾斯泰形象的演變與產生的原因,對托爾斯泰作品的不同關注與解讀,以及“托爾斯泰批判”的譯介和左翼文學批評模式的關系等問題。其次,現(xiàn)實主義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文學思潮,在它從寫實主義到新寫實主義再到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流變過程中,俄蘇文學一直以各種方式參與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