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
1.1 航天任務仿真的背景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發(fā)展
1.4 視景仿真技術
1.4.1 Creator
1.4.2 Vega Prime
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航天任務仿真技術
2.1 航天任務仿真的發(fā)展
2.2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
2.2.1 系統(tǒng)、模型與仿真
2.2.2 仿真的一般過程和步驟
2.3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理論
2.3.1 相似理論
2.3.2 建模方法理論
2.3.3 仿真方法理論
2.3.4 支撐系統(tǒng)技術
2.3.5 應用理論
2.4 系統(tǒng)仿真分類
2.4.1 根據仿真對象的特征分類
2.4.2 根據仿真時間和自然時間的比例關系分類
2.4.3 根據仿真系統(tǒng)的結構和實現手段分類
2.5 系統(tǒng)仿真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航天任務仿真的動力學與數學基礎
3.1 常用坐標系
3.1.1 地心赤道慣性坐標系
3.1.2 地心赤道旋轉坐標系
3.1.3 航天器軌道坐標系
3.1.4 航天器本體坐標系
3.2 航天器動力學基礎
3.2.1 軌道動力學
3.2.2 近距離相對軌道動力學
3.2.3 姿態(tài)動力學
3.3 典型變軌理論與模型
3.3.1 遠距離變軌理論
3.3.2 近距離變軌理論
3.4 衛(wèi)星星下點與覆蓋區(qū)計算模型
3.4.1 衛(wèi)星的星下點軌跡計算
3.4.2 地面覆蓋區(qū)數學模型
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分布式航天任務仿真框架
4.1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的界定
4.1.1 仿真對象的界定
4.1.2 航天測控系統(tǒng)
4.1.3 航天器系統(tǒng)
4.1.4 航天應用系統(tǒng)
4.1.5 人機交互功能
4.2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框架的組件化分析
4.2.1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框架的組件化
4.2.2 仿真系統(tǒng)的組合方案
4.2.3 組件間的交互數據分析
4.3 航天任務系統(tǒng)仿真框架
4.3.1 數據處理組件
4.3.2 航天任務仿真系統(tǒng)的組成與分類
4.3.3 復合模塊
4.4 基于框架的航天任務仿真系統(tǒng)開發(fā)流程
4.5 分布式航天任務仿真中的幾個問題
4.5.1 邏輯時間系統(tǒng)
4.5.2 物理時間系統(tǒng)
4.5.3 仿真同步
4.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信息流
5.1 信息流的任務
5.2 確定仿真系統(tǒng)的數據分發(fā)機制
5.2.1 維定義
5.2.2 各維的區(qū)間劃分
5.3 航天任務建模
5.3.1 地面通信
5.3.2 航天器測控
5.3.3 航天器
5.3.4 載荷應用
5.4 聯邦對象定義
5.4.1 對象類及其屬性
5.4.2 交互類及其參數
5.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時間同步管理
6.1 時間同步管理的概念與目標
6.1.1 分布式科學仿真對時間管理的需求
6.1.2 時間同步管理的目標
6.2 影響仿真系統(tǒng)推進效率的因素
6.2.1 單進程計算與分布式并行計算的對比
6.2.2 無數據傳遞的情況
6.2.3 單聯邦成員組建仿真系統(tǒng)的情況
6.2.4 影響分布式仿真系統(tǒng)推進效率的主要因素
6.3 航天任務仿真系統(tǒng)的時間同步管理
6.3.1 航天任務仿真系統(tǒng)時間推進的特點
6.3.2 步長自適應推進
6.3.3 事件即時處理
6.3.4 成員推進邏輯
6.4 小結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