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章 現(xiàn)代遙感科學技術概述 1
1.1 遙感科學技術內涵及其演化 1
1.1.1 遙感的學科定義 1
1.1.2 遙感的分類體系 2
1.1.3 遙感的發(fā)展趨勢 4
1.2 對遙感科學技術的系統(tǒng)分析 5
1.2.1 遙感系統(tǒng)分析結果 6
1.2.2 遙感信息技術系統(tǒng) 7
1.2.3 遙感基礎理論研究 11
1.2.4 遙感信息應用領域 15
1.2.5 系列產品制造銷售 16
1.3 遙感科學技術的定位與優(yōu)勢 17
1.3.1 遙感科學技術體系的戰(zhàn)略定位 17
1.3.2 遙感科學技術體系的發(fā)展途徑 18
1.3.3 遙感科學技術體系的比較優(yōu)勢 20
1.4 寫作意圖及整體結構安排 21
1.4.1 寫作的主要意圖 21
1.4.2 全書結構的安排 23
主要參考文獻 25
第一篇 遙感數(shù)據獲取
第2章 遙感數(shù)據獲取的理論基礎 29
2.1 可見光電磁輻射物理模式 29
2.1.1 電磁輻射的波動模式 29
2.1.2 電磁輻射的粒子模式 31
2.1.3 輻射與大氣物質的相互作用 34
2.1.4 輻射與地表物質的相互作用 37
2.1.5 輻射與遙感系統(tǒng)的交互作用 40
2.2 紅外電磁輻射的物理模式 41
2.2.1 熱紅外輻射特性 41
2.2.2 熱紅外輻射定律 43
2.2.3 地面物體熱特性 45
2.3 微波電磁輻射的物理模式 47
2.3.1 介質表面的散射模型 47
2.3.2 吸收損失和體散射 50
2.3.3 散射特征的影響因素 50
2.3.4 自然表面的后向散射 54
主要參考文獻 55
第3章 可見光遙感數(shù)據獲取系統(tǒng) 56
3.1 地物的波譜反射輻射特性 56
3.1.1 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譜輻射特性 56
3.1.2 地物的常規(guī)反射特性測量方法 58
3.1.3 地物的雙向反射特性測量方法 60
3.2 可見光遙感成像技術系統(tǒng) 63
3.2.1 常規(guī)可見光照相機 63
3.2.2 數(shù)字可見光照相機 70
3.2.3 激光雷達遙感系統(tǒng) 74
3.3 光學遙感影像及其參數(shù)測量 76
3.3.1 航空光學遙感影像基本特征 76
3.3.2 單張相片比例尺和高度測量 78
3.3.3 地物或地形高度的立體測量 82
3.3.4 正射航空相片與數(shù)字高程模型 87
主要參考文獻 89
第4章 多波段遙感數(shù)據獲取系統(tǒng) 91
4.1 常規(guī)多波段成像系統(tǒng) 92
4.1.1 Landsat的遙感系統(tǒng) 92
4.1.2 NOAA的遙感系統(tǒng) 96
4.1.3 機載多波段掃描儀 100
4.2 線陣多波段成像系統(tǒng) 101
4.2.1 法國SPOT遙感系統(tǒng) 101
4.2.2 印度遙感衛(wèi)星系統(tǒng) 104
4.2.3 熱發(fā)射反射輻射計 105
4.2.4 多角度成像光譜儀 106
4.2.5 甚高分辨率遙感系統(tǒng) 107
4.3 線、面陣成像光譜儀 108
4.3.1 機載可見紅外成像光譜儀 108
4.3.2 小型機載攝譜成像儀 110
4.3.3 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 111
4.3.4 成像光譜儀數(shù)據應用 112
主要參考文獻 113
第5章 熱紅外遙感數(shù)據獲取系統(tǒng) 114
5.1 熱紅外遙感技術系統(tǒng) 114
5.1.1 熱紅外多波段掃描儀 114
5.1.2 熱紅外高光譜成像儀 116
5.1.3 前視紅外遙感系統(tǒng) 122
5.1.4 夜視紅外遙感系統(tǒng) 123
5.1.5 紅外遙感制導系統(tǒng) 125
5.1.6 醫(yī)用熱紅外成像系統(tǒng) 126
5.2 熱紅外掃描數(shù)據處理 128
5.2.1 數(shù)據的幾何改正 128
5.2.2 數(shù)據的輻射改正 131
5.3 熱紅外遙感數(shù)據應用 132
5.3.1 遙感監(jiān)測環(huán)境污染 132
5.3.2 熱影像的住宅制圖 135
5.3.3 城市熱島遙感調查 136
5.3.4 高光譜熱紅外地質 137
主要參考文獻 139
第6章 微波段遙感數(shù)據獲取系統(tǒng) 141
6.1 微波遙感技術系統(tǒng) 141
6.1.1 主動微波遙感系統(tǒng) 141
6.1.2 被動微波遙感系統(tǒng) 145
6.1.3 雷達相干應用技術 146
6.2 雷達遙感工作原理 147
6.2.1 雷達基本參數(shù) 148
6.2.2 雷達成像幾何 149
6.2.3 雷達影像特征 153
6.2.4 雷達成像機理 155
6.3 雷達與環(huán)境的互動 159
6.3.1 地面粗糙度特征 159
6.3.2 地面電子學特征 160
6.3.3 植物的微波響應 161
主要參考文獻 165
第二篇 專題信息挖掘
第7章 遙感影像特征及其信息內涵 169
7.1 遙感影像的基本特征 169
7.1.1 色彩/反差特征 169
7.1.2 影像大小特征 172
7.1.3 影像形狀特征 173
7.1.4 影像紋理特征 174
7.1.5 影像圖型特征 175
7.1.6 影像高度特征 175
7.1.7 影像陰影特征 177
7.1.8 影像位置特征 178
7.1.9 影像關系特征 178
7.1.10 影像變化特征 179
7.2 遙感影像的結構及其解讀 180
7.2.1 影像特征的邏輯關系 180
7.2.2 遙感影像的語義結構 183
7.2.3 遙感影像的判讀標志 187
7.3 遙感影像內涵的客觀規(guī)律 190
主要參考文獻 194
第8章 遙感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 195
8.1 數(shù)字攝影測量原理 195
8.1.1 坐標系及內、外方位元素 195
8.1.2 中心投影構像方程及變換 199
8.1.3 光束法雙像解析攝影測量 200
8.1.4 解析法空中三角測量技術 202
8.2 數(shù)字攝影測量作業(yè) 203
8.2.1 影像數(shù)據輸入 203
8.2.2 遙感影像匹配 204
8.2.3 數(shù)字高程模型 211
8.2.4 正射影像生成 220
8.3 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 222
8.3.1 Helava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 223
8.3.2 PHODIS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 223
8.3.3 WuDAMS全數(shù)字自動化測圖系統(tǒng) 224
8.3.4 兩種基于微機的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 225
主要參考文獻 225
第9章 遙感影像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 226
9.1 傳統(tǒng)的遙感影像數(shù)字處理系統(tǒng) 226
9.1.1 遙感影像數(shù)據的監(jiān)督分類 226
9.1.2 遙感影像數(shù)據非監(jiān)督分類 234
9.2 成像光譜儀遙感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 238
9.2.1 高光譜數(shù)據提取信息的步驟 239
9.2.2 高光譜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系統(tǒng) 250
9.3 成像雷達的遙感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 252
9.3.1 雷達立體測量 253
9.3.2 雷達斜坡測量 257
9.3.3 雷達干涉測量 259
主要參考文獻 267
第10章 遙感特征參數(shù)反演系統(tǒng) 269
10.1 定量遙感反演的原理方法 269
10.1.1 遙感特征參數(shù)反演的基本原理 269
10.1.2 遙感特征參數(shù)反演的主要方法 274
10.1.3 遙感特征參數(shù)反演的軟件系統(tǒng) 284
10.2 遙感地面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286
10.2.1 陸面溫度反演 286
10.2.2 土壤濕度反演 296
10.2.3 蒸散參數(shù)反演 306
10.3 遙感植被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11
10.3.1 葉面指數(shù)的定義、模型和參數(shù) 312
10.3.2 葉面指數(shù)及相關特征參數(shù)的計算 315
10.4 遙感水體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17
10.4.1 水域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17
10.4.2 海冰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20
10.4.3 雪被的特征參數(shù)反演 327
10.5 遙感大氣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30
10.5.1 CO2特征參數(shù)的遙感反演 331
10.5.2 O3特征參數(shù)的遙感反演 334
10.5.3 氣溶膠特征參數(shù)的反演 338
主要參考文獻 342
第11章 遙感影像交互判讀系統(tǒng) 349
11.1 影像群判讀系統(tǒng)的總體結構 349
11.1.1 客戶機系統(tǒng) 350
11.1.2 服務器系統(tǒng) 351
11.2 諸底層處理模塊的技術特點 355
11.2.1 底層處理模塊的關鍵技術 355
11.2.2 底層處理模塊的特色算法 359
11.3 影像判讀子系統(tǒng)的功能構成 362
11.3.1 功能構建框架 363
11.3.2 目視交互判讀 364
11.3.3 專題自動分類 366
11.3.4 分區(qū)自動分類 367
11.3.5 輔助波段分類 369
11.3.6 動態(tài)變化判讀 370
11.3.7 人機混合判讀 372
11.4 群判讀應用系統(tǒng)的任務實施 373
11.4.1 專題判讀制圖應用系統(tǒng) 373
11.4.2 抽樣檢測訂正應用系統(tǒng) 375
11.4.3 目標檢出識別應用系統(tǒng) 377
11.4.4 判讀技術培訓應用系統(tǒng) 378
主要參考文獻 380
第三篇 業(yè)務應用集成
第12章 遙感深化應用及其重要支柱 383
12.1 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支柱 383
12.1.1 GIS的科學定義 383
12.1.2 GIS的技術構成 384
12.1.3 GIS的研究內容 386
12.1.4 GIS的分類體系 387
12.1.5 GIS的發(fā)展策略 389
12.1.6 GIS的作業(yè)過程 390
12.2 多種來源數(shù)據支柱 391
12.2.1 臺站觀測數(shù)據 392
12.2.2 統(tǒng)計調查數(shù)據 395
12.2.3 常規(guī)制圖數(shù)據 399
12.2.4 實況調查數(shù)據 401
12.3 系統(tǒng)應用模型支柱 404
12.3.1 模型基本概念 404
12.3.2 系統(tǒng)建模機制 409
12.3.3 個體模型分類 417
主要參考文獻 419
第13章 遙感常規(guī)業(yè)務應用運行系統(tǒng) 421
13.1 遙感區(qū)域動態(tài)調查制圖系統(tǒng) 421
13.1.1 系統(tǒng)框架 421
13.1.2 判讀制圖 424
13.1.3 數(shù)據處理 426
13.1.4 應用實例 430
13.2 遙感統(tǒng)計數(shù)據空間分析系統(tǒng) 437
13.2.1 系統(tǒng)技術框架 437
13.2.2 分析應用模型 441
13.3 遙感多級采樣目標估算系統(tǒng) 451
13.3.1 遙感農作物面積估算分系統(tǒng) 452
13.3.2 遙感農作物單產估算分系統(tǒng) 456
13.3.3 遙感估產及估產精度的檢驗 460
主要參考文獻 462
第14章 遙感突發(fā)事件應急響應系統(tǒng) 463
14.1 遙感生態(tài)異常早期報警系統(tǒng) 463
14.1.1 報警系統(tǒng)的邏輯結構 463
14.1.2 突發(fā)事件的報警模型 466
14.2 遙感突發(fā)事件快速報告系統(tǒng) 476
14.2.1 總體構成 476
14.2.2 工作流程 481
14.3 事發(fā)地區(qū)現(xiàn)場調查互動系統(tǒng) 484
14.3.1 技術支持系統(tǒng) 484
14.3.2 現(xiàn)場調查方案 489
14.3.3 應用系統(tǒng)實例 494
14.4 遙感應急空間決策支持系統(tǒng) 500
14.4.1 系統(tǒng)總體結構 501
14.4.2 決策支持工具 505
14.4.3 系統(tǒng)運行機制 509
主要參考文獻 511
第15章 遙感科學技術發(fā)展支持系統(tǒng) 513
15.1 遙感發(fā)展支持系統(tǒng)的總體構成 513
15.1.1 系統(tǒng)的發(fā)展背景 513
15.1.2 系統(tǒng)的總體結構 515
15.2 遙感地面試驗場類型及其特征 531
15.2.1 遙感儀器定標試驗場 532
15.2.2 遙感應用研究試驗場 541
15.3 遙感發(fā)展支持系統(tǒng)的運行模式 545
15.3.1 遙感基礎研究模式 545
15.3.2 遙感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 547
15.3.3 遙感應用示范模式 549
15.3.4 遙感人才培訓模式 550
主要參考文獻 552
第四篇 網絡共享服務
第16章 遙感信息服務及其科技導向 557
16.1 遙感信息服務的理論導向 557
16.1.1 人地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研究 557
16.1.2 人地系統(tǒng)科學的應用研究 562
16.2 地理信息服務技術與標準 567
16.2.1 計算觀點:服務鏈接的基礎 567
16.2.2 信息觀點:語義互操作基礎 569
16.2.3 工程觀點:分布式處理基礎 572
16.2.4 技術觀點:跨平臺互操作的基礎 574
16.3 基于Web的信息服務技術 575
16.3.1 Web服務的主要相關技術 576
16.3.2 Web服務及其數(shù)據的建模 577
16.3.3 Web服務技術體系的結構 579
16.3.4 OGC的Web服務總體框架 579
16.3.5 OGC 互操作程序服務模型 582
16.4 網格技術及空間信息網格 584
16.4.1 網格技術基礎 585
16.4.2 網格核心技術 590
16.4.3 空間信息網格 592
主要參考文獻 595
第17章 遙感數(shù)據產品服務網絡 596
17.1 遙感數(shù)據產品的源頭 596
17.1.1 遙感數(shù)據獲取應用任務 597
17.1.2 遙感數(shù)據獲取技術系統(tǒng) 600
17.2 遙感數(shù)據產品的生成 601
17.2.1 數(shù)據產品生成子系統(tǒng) 602
17.2.2 數(shù)據產品生成的過程 604
17.2.3 數(shù)據產品生成的特點 606
17.3 遙感數(shù)據產品的服務 608
17.3.1 訂購處理子系統(tǒng) 608
17.3.2 任務計劃子系統(tǒng) 614
主要參考文獻 618
第18章 遙感信息共享服務網絡 619
18.1 基于元數(shù)據查詢的服務網絡 619
18.1.1 元數(shù)據 619
18.1.2 數(shù)據交換中心 624
18.1.3 共享服務網絡實例 628
18.2 基于影像搜索的服務網絡 636
18.2.1 Google Earth 636
18.2.2 Virtual Earth 641
主要參考文獻 646
第19章 遙感系統(tǒng)應用服務網絡 647
19.1 基于Web GIS的應用服務網絡 647
19.1.1 Web GIS的概念和特征 647
19.1.2 Web GIS的構建與技術 651
19.1.3 Web GIS應用及其實例 655
19.2 基于網格計算的應用服務網格 663
19.2.1 遙感服務網格 663
19.2.2 地學應用網格 670
19.2.3 全球信息網格 679
主要參考文獻 685
第20章 國家遙感信息基礎設施 687
20.1 遙感基礎設施的構成 687
20.1.1 遙感基礎設施的構成 687
20.1.2 遙感基礎設施的支柱 690
20.2 遙感學科體系的定位 691
20.2.1 遙感學科體系定位的依據 691
20.2.2 遙感學科體系構成的建議 694
20.3 遙感系列產品的推出 695
20.3.1 遙感系列產品生成的概念模型 695
20.3.2 遙感系列產品類型的具體劃分 696
20.3.3 基于遙感系列產品的產業(yè)細分 697
20.3.4 遙感科學技術產業(yè)的效益計算 698
20.4 遙感發(fā)展環(huán)境的營造 701
20.4.1 政策法規(guī)環(huán)境的營造 702
20.4.2 規(guī)劃布局環(huán)境的營造 710
20.4.3 標準規(guī)范環(huán)境的營造 713
20.4.4 遙感國際環(huán)境的營造 715
主要參考文獻 718
作者簡歷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