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緣起
1.1.1 背景
1.1.2 緣起
1.2 研究的視角與核心概念
1.2.1 研究視角
1.2.2 核心概念
1.3 研究的方法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城市設計方法論
2.2 城市設計實踐案例
2.3 社會學研究中的調查
2.4 環(huán)境行為學中的調查
2.5 空間句法理論中的調查
2.6 其他相關領域的調查
2.6.1 人類學
2.6.2 城市交通學
2.6.3 行為地理學
2.6.4 城市形態(tài)學
2.7 小結
第3章 設計調查的類型、功能與基本概念
3.1 設計過程與調查類型
3.1.1 設計的比喻:黑箱、白箱與灰箱
3.1.2 城市設計的過程
3.1.3 設計調查的三種類型
3.2 設計調查的功能
3.2.1 支持設計構思
3.2.2 支持科學決策
3.2.3 支持民主決策
3.2.4 提升設計師的預見能力
3.3 核心概念的含義辨析
3.3.1 社會學中的測量
3.3.2 概念化與操作化
3.3.3 變異范圍與測量層次
3.3.4 抽樣方法
3.3.5 測量品質
3.4 設計調查的程序設計
3.4.1 從研究假設到設計假設
3.4.2 設計調查的程序
第4章 設計調查的對象分類及其解讀
4.1 行為活動
4.1.1 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與社會性活動
4.1.2 正面行為與負面行為
4.1.3 靜態(tài)活動與動態(tài)活動
4.1.4 其他分類方法
4.2 知覺認知
4.2.1 需求調查
4.2.2 滿意度調查
4.2.3 環(huán)境意象調查
4.3 實體環(huán)境要素
4.3.1 拉普卜特的分類法
4.3.2 城市形態(tài)學的分類法
4.3.3 宏觀、中觀和微觀尺度
4.3.4 其他分類方法
4.4 信息解讀的基本原則
4.4.1 人性化
4.4.2 鼓勵社會交往
4.4.3 公平與公正
4.5 信息解讀與設計構思
4.5.1 行為信息:發(fā)現使用問題
4.5.2 認知信息:尋找需求重點
4.5.3 實體環(huán)境信息:判斷差距
4.5.4 設計構思過程的改良
第5章 行為與認知的調查
5.1 言說類調查法
5.1.1 問卷法
5.1.2 訪談法
5.1.3 認知地圖法
5.2 觀察類調查法
5.2.1 非結構性觀察法
5.2.2 活動注記法
5.2.3 行人計數法
5.2.4 動線觀察法
5.2.5 行為跡象法
5.2.6 小結
5.3 文獻查閱法
5.3.1 人車碰撞事故調查
5.3.2 犯罪行為發(fā)生地點調查
第6章 實體環(huán)境要素的調查
6.1 難點剖析
6.1.1 空間概念的測量
6.1.2 空間分析的邊界與基本單位
6.1.3 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6.2 宏觀尺度
6.2.1 城市肌理分析
6.2.2 公共設施的均好性分析
6.2.3 街道空間的組構特性分析
6.3 中觀尺度
6.3.1 街道界面的品質評估
6.3.2 街道段的可步行性審計
6.3.3 過街設施評價:步行試驗法
6.4 微觀尺度
6.4.1 廣場的可見性模型分析
6.4.2 座位供應情況調查
第7章 上海虹口地區(qū)的實地調查
7.1 行為與認知調查
7.1.1 動態(tài)活動
7.1.2 靜態(tài)活動
7.1.3 抄近路行為
7.1.4 認知調查
7.2 實體環(huán)境要素調查
7.2.1 城市肌理分析
7.2.2 街道空間的組構分析
7.2.3 街道段的可步行性分析
7.3 設計改造建議
7.3.1 步行網絡
7.3.2 開放空間
第8章 結論和展望
8.1 主要結論
8.1.1 轉化工作的普適性策略
8.1.2 對三項準則的回應
8.1.3 調查方法選用指南
8.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8.2.1 揭示了設計調查工作認識的誤區(qū)
8.2.2 設計調查方法的系統(tǒng)化與更新
8.2.3 環(huán)境行為學融入設計構思的新嘗試
8.2.4 結構性行為觀察法的改良和推廣
8.3 不足點和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點
8.3.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