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蒲松齡出身于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后來他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一生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悲憤之書”,蒲松齡借他人之口,以至神、仙、鬼、魅、狐、獸、精、怪之口,道出一個天經地義,人人應該享有,往往又百般坎坷、千般險阻、萬般無奈的“情”來,這就是《聊齋志異》的偉大人文精神所在,也是作者蒲松齡的非凡人格所在。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