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獻綜述、時代背景與總體結構
一、壯侗民族民歌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
三、調查區(qū)域與總體結構
第二章 審美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與探視視角
一、中國審美人類學研究的緣起
二、中國審美人類學方法論探索
三、審美人類學研究的探視視角
第三章 詩性思維與壯侗民族民歌文化傳統(tǒng)
一、詩性思維的內涵及特質
二、壯民族詩性思維的運作模式
三、壯族傳統(tǒng)歌圩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
四、侗族文化源流與民歌習俗的現(xiàn)代變遷
第四章 宜州壯族民歌傳承與文化遺產保護
一、宜州壯族民歌傳承的歷史文化背景
二、宜州民歌的種類及其流傳現(xiàn)狀
三、宜州民歌文化傳承模式的變遷
四、宜州民歌文化保護的現(xiàn)狀
第五章 田陽壯族民歌傳承與布洛陀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
一、田陽社會歷史與文化底蘊
二、田陽壯族民歌文化的傳承現(xiàn)狀
三、國家力量與民間文化傳承的相互適應
四、布洛陀文化資源開發(fā)與田陽壯族民歌習俗的保護
第六章 侗族民歌文化傳承主體及其文化適應
一、侗族民歌文化的傳承主體
二、侗族歌者的生存境況
三、侗族歌者的文化適應
第七章 侗族民歌文化的展演與現(xiàn)代傳承
一、表演理論的觀照與借鑒
二、侗族民歌展演場域的變遷
三、侗族民歌展演機制的更新
四、侗族民歌表演中的受眾分析
五、侗族民歌展演的文化功能
六、表演機制變遷與侗族民歌文化的傳承
第八章 廣西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以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為例
一、“劉三姐文化”積淀及其品牌的形成
二、《印象·劉三姐》的編創(chuàng)過程
三、《印象·劉三姐》民族文化內容的展示
四、《印象·劉三姐》的多重視角評析
五、旅游語境中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新生
第九章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壯侗民族民歌文化的保護策略
一、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及其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措施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