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賴于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支撐。先進文化能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走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其中重要一環(huán)還在于文化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就必須先繼承,因此整理和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毛筆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形成了壯麗而多姿的獨特文化景觀。嶺南書法也曾經有過輝煌和燦爛,從先秦至南越國時期,便有墨書、陶文、磚銘和木刻等傳世;隨后,秦磚漢瓦、晉銘隋碑層出不窮。由于氣候潮濕等原因,故有墨跡可尋者晚至南宋;逮至明代陳獻章出,書壇代不乏人。明清以來,佛門大德、文苑精英、學界耆宿、政壇聞人,或留心翰墨,或雅善丹青,文心詩骨,彬彬大盛。這個時期是嶺南書法史的黃金時代,不僅名家輩出,流派紛呈,而且劇跡騰涌,形成了抗衡中原,頡頏江左,而雄視全國的新局面。先后涌現了梁佩蘭、蘇珥、黎簡、馮敏昌、謝蘭生、吳榮光、李文田、朱次琦、鄧承修、簡朝亮、梁鼎芬、康有為等一大批極富創(chuàng)造精神的藝術家。書法作為一份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她的文化穿透力將隨著技術理性的片面發(fā)展而日益顯示出來,這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為了推進研究,繁榮學術,配合廣東書法的對外宣傳,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組織編寫本套以嶺南歷代書法家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叢書。并經省社科院專家評審,列入“十一五”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