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公元前380年,在齊國的阿鄄之間,即今山東省鄄城縣北的一個小村莊,一聲嘹亮的嬰孩啼哭打破了暮春早晨的寧靜。一個房舍整齊的農家小院里,人們個個臉上都洋溢出掩飾不住的喜悅,尤其是主人孫操,40歲得子,自是喜不自禁,給孩子取名叫孫伯靈。孫操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玄孫。孫武本來是齊國人,因參與了齊國內部的政治斗爭被迫逃往吳國隱居。在隱居時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后在伍子胥的推薦下見到吳王闔閭。闔間十分欣賞孫武的才干,拜他為將。孫武戰(zhàn)無不勝,威名遠揚,后與伍子胥一起,率軍攻伐楚國,五戰(zhàn)五捷,攻入楚國郢都,使吳國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隨著吳國霸業(yè)的蒸蒸日上,吳王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韶,對越國的崛起視而不見。由于伍子胥一再進諫,觸怒了夫差,被夫差賜死。伍子胥的死,給了孫武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于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zhàn)的經驗,修訂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吳國滅亡后,為逃避迫害,孫武的子孫又輾轉回到齊國。孫操在家務農,弟弟孫喬在齊國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