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總有她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這應該就是指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果沒有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之所以叫做“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們來繼續(xù)下來、傳承下去。而我們的對聯,尤其是通過書法形式表現出來的對聯,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我們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把她傳承下去。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楹聯習俗”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準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說明,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對聯在我們生活中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了。我的看法是:一方面,這為我們鼓了勁兒,打了氣兒;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布置了更為艱巨的任務。好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對聯的普及和傳承。比如湖南、江西已經培養(yǎng)出了兩位對聯學碩士研究生,一位對聯學博士研究生也馬上要從江蘇畢業(yè),越來越多的省份在高考、中考中專門設立對聯試題,中國楹聯學會及各省、市楹聯學會設立了越來越多的對聯教育基地……這都是十分可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