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問題與方法
一、中國災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傾向
二、自然災害、環(huán)境危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的新視野
中編生態(tài)變遷與農村市場
三、被肢解的過密化理論
(一)“商品化不等于近代化”:對規(guī)范認識的挑戰(zhàn)
(二)“究天人之際”:從人口壓力理論到生態(tài)系統分析
(三)“通古今之變”:跨越傳統與現代的鴻溝
(四)源頭活水與過密化理論的罅隙
四、“斯密型動力”、過密化理論與生態(tài)變遷
(一)專業(yè)化、分工與“虛假的商品流通”
(二)從人口與資源的關系看斯密邏輯和“蔡雅諾夫邏輯”
(三)“便士資本家”的世外桃源和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下的小農理性
(四)生態(tài)系統分析:舊中國農村商品化研究的新思路
五、老問題與新方法:與時俱進的明清江南經濟研究
(一)與時俱進:明清江南經濟史研究的三部曲
(二)貌合神離:美國加州學派與中國“發(fā)展論”的異同
(三)“生態(tài)轉向”與明清江南經濟史研究的新范式
(四)附錄
六、發(fā)展的幻象
(一)拉升或滑落?近代華北農戶收入的增減態(tài)勢
(二)小康或糊口?近代華北農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三)興盛或衰退?近代華北農村手工業(yè)的波動軌跡
(四)優(yōu)化或劣化?近代華北農民生活方式的演變
七、近代華北農村市場發(fā)育性質新探
(一)從黃宗智過密化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談起
(二)產品市場:對小農家庭市場依賴性的南北考量
(三)要素市場:市場約束條件的比較分析
(四)大市場:過密化抑或資本主義化?
(五)結論
八、真假亞當·斯密
(一)“社會分工”抑或“技術分工”:多重變幻的斯密形象
(二)“自然道路”與“反自然道路”:一個真實的斯密
(三)從繼承到超越:馬克思與斯密“社會分工”理論的聯系與區(qū)別
(四)“東亞奇跡”與“歐洲道路”的糾結:杉原薰論題的意義及其局限
(五)從“沒有分工的市場”到“綠色烏托邦”:鄉(xiāng)土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下編 自然災害與救災事業(yè)
九、從清末災害群發(fā)期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史條件
(一)大欞奇荒:“清末災害群發(fā)期”概覽
(二)天人交惡:清末自然災害成因辨析
(三)余論
十、中國早期工業(yè)化階段原始積累過程的災害史分析
(一)災害與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災害與近代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災害與國內商品市場的波動
(四)余論
十一、洋務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構想及其歷史地位
(一)“降災白天”與“弭災在人”:對傳統災荒觀的哲學改造
(二)是“食先于貨”,還是“貨先于食”:近代工商濟賑論
(三)從傳統農業(yè)到近代農業(yè):“以農為本”的新詮釋
(四)從集權制到社會化:中國賑災體制的近代構想
(五)國計與民生:從近代救荒觀透視洋務思潮
十二、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國荒政書考論
(一)載體與數量:清末民初以前中國荒政書總目考訂
(二)內容與形式:中國荒政書的編纂體系及其流變
(三)文書與征信:作為現實救荒活動有機構成的荒政書
(四)余論
十三、在民主與專制之間
(一)從“朱友漁假設”到“阿瑪蒂亞·森定理”:一場有關救災、慈善與民主政治的百年爭論
(二)“父母之道”與民間賑濟:近世五百余年中國救災體制的嬗變
(三)國家與民間的互動:民主化抑或社會化?
(四)歷史的鏡鑒: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體制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