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在國家建設部、國家林業(yè)局和財政部等單位的支持下,經成都市委、市政府批準,于1987年春天在成都的北郊揭開建設的序幕。從第一锨土埋下圈養(yǎng)大熊貓保護的種子開始,從此熊貓基地就肩負起了圈養(yǎng)大熊貓保護和繁衍的歷史使命。20年的歷程,20年的艱辛,基地人始終用大量的汗水澆灌著大熊貓保護事業(yè)的大樹?;貒@著大熊貓等珍稀瀕危動物的科研、繁育、公眾教育、教育旅游以及大熊貓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展開了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勞動。通過努力,目前基地已成為世界矚目的集大熊貓科研繁殖、公眾教育和教育旅游為一體的研究機構和最佳旅游的目的地。20年來,基地緊緊圍繞大熊貓的疾病防治、飼養(yǎng)管理、繁殖育幼、營養(yǎng)、生殖內分泌和保護遺傳學等多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科學研究,先后取得59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成果。正是通過“大熊貓雙胞胎育幼研究”、“大熊貓人工授精技術的研究”和“大熊貓DNA指紋探針研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以20世紀80年代搶救野外受災留下的6只病、餓大熊貓為基礎,先后繁殖大熊貓82胎120仔,建立了現(xiàn)存數量達67只的全球最大的圈養(yǎng)大熊貓人工繁殖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