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宋、元、明時期的福建儒學
第一節(jié) 宋代閩學的思想淵源
一 北方的理學派別
二 福建早期的理學家及其思想
第二節(jié) 朱熹及其考亭學派
一 朱熹的生平事跡
二 考亭學派主要學者
第三節(jié) 閩學的基本內容
一 哲學思想
二 道德倫理觀念
三 主敬的修養(yǎng)功夫
第四節(jié) 元、明時期的福建儒學
一 元、明時期程朱理學的發(fā)展概況
二 李贄的反傳統思想
三 黃道周的儒學思想
第二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閩臺儒學的傳承
第一節(jié) 福建儒學在臺灣傳播的人文基礎
一 明末清初大陸向臺灣移民
二 移居臺灣的碩儒名士
第二節(jié) 鄭成功的儒學思想
一 鄭成功求學的時代背景
二 南明隆武政權對鄭成功的知遇之恩
三 鄭成功的儒學內涵
第三節(jié) 明鄭時期臺灣的儒學思想
一 臺灣儒學的創(chuàng)辦
二 明鄭時期的閩臺儒學傳承
第三章 清朝統一臺灣后閩臺儒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清治時期臺灣府縣儒學的發(fā)展
一 清朝的教育政策
二 臺灣府縣學的創(chuàng)辦
三 清朝對臺灣府縣儒學的管理
第二節(jié) 臺灣儒生的選拔
一 臺灣儒學的學額與貢額
二 臺灣儒學生員的待遇與學業(yè)
三 臺灣貢生的選拔
四 臺灣鄉(xiāng)試與會試
第三節(jié) 清代朱子學在閩臺的復興與傳播
一 清代朱子學復興的背景
二 朱子學在閩臺的興起
三 閩臺朱子學的傳承
四 臺灣文化教育中的儒學思想
五 臺灣儒生的儒學思想
第四節(jié) 隱存于清代的明鄭儒學思想
一 明鄭儒學思想隱存的社會基礎
二 遺民思想與反清起義
三 崇尚忠義的精神寄托
第四章 鴉片戰(zhàn)爭后閩臺儒學的演變
第一節(jié) 民族危機與臺灣儒學的重構
一 鴉片戰(zhàn)爭前后閩臺的民族危機
二 福建經世致用實學的興起
三 沈葆楨治臺與明鄭儒學的復興
四 臺灣儒學風氣的變化
第二節(jié) 臺灣建省與儒生的反割臺斗爭
一 臺灣建省經過
二 劉銘傳治臺與實學傳統的發(fā)揚
三 反對割臺的抗爭
四 參加武裝抗日斗爭
第三節(jié) 儒學對日本在臺灣實行殖民文化的抵制
一 辦書房以傳儒學
二 結詩社以礪氣節(jié)
三 開鸞堂以崇儒教
四 建祠堂以顯宗族
五 修通史以存歷史
結語
附錄
一 清代臺灣貢生名錄
二 清代臺灣歷科文武舉人名表
三 清代臺灣歷科文武進士名錄
參考文獻
后記